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国通行的习俗,一般人对此也比较熟悉。但端午节在吃方面还有很多的习俗,而且各地也会有差异,除了南京端午的“五红”之外,其他地区也都有传统菜肴,如浙江吃大蒜蛋、吃薄煎饼等。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本活动不仅要做出美味的菜肴,而且要让每一道菜都带上端午的色彩、诗意的色彩。评判的标准也必须两者兼顾。
(三)端午三创“卫生”大赛
设计若干“卫生包干区”,按照参赛人数多少规定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区内卫生。要求区内物品整洁,无灰尘,无蚊蝇虫蚁。准备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若干,清扫完毕后,要求参赛者从绿色植物中准确挑选出艾叶,并插于所打扫卫生区内。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家家都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艾蒿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如今的年轻人一般对传统习俗了解较少,此活动不仅能让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传统风俗和自然植物,促进正在进行的三创活动。
(四)传授“制香囊手艺”
给每位选手分发一块色彩鲜艳的丝布、一根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细带子、一张小纸条、一支笔、一些香药、一付针线,若无香药也可以绿豆或花生代替。
每位选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纸条上写下祝福和许愿的话,缝于香囊内。要求针脚工整,外形美观。香囊制作完毕后,可以自带,也可以送给他人。
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本不仅让居民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内放入祝福或许愿的小纸条,既满足了小孩喜欢动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五)包粽子比赛
先由老师介绍包粽子的技巧,再给每位选手分发粽叶、糯米等食材制作粽子,评比出谁包得最好、最多(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但年青一代很大部分已经不会包了,这样的传统技艺一定要传承下去)。
六、奖品
端午节送艾草
各个活动评出前三名,奖励粽子一个或咸鸭蛋一个加艾叶一把。
其他参与者均为鼓励奖,给参与活动的每一位选手免费发放艾草,每人限领一份,体现“重在参与,重在开心”的活动原则。
最新端午节日活动策划案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并能正确说出“端午节”的名称,了解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培养幼儿乐于参与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端午节的故事、材料准备包粽子、制香包等。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出示图片,讲述端午节来历的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
1、吃粽子。粽子是由黍米(黄米)或糯米加枣用苇叶包成三角形的食物,煮熟后食用。据说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鱼类吃掉他的尸体,就向江中投放粽子。这个习俗一直相传下来,并且演变成了人们吃粽子的传统习俗,还带上了时令色彩。
2、制作香布袋。幼儿可以用布料制作小布袋,然后向药店索要或购买五味中药药材,装在小布袋里并缝紧。这些香布袋可以戴在小孩或老年妇女身上,用来驱邪避瘟。
3、给孩子戴五丝。“五丝”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线配制而成,古代没有棉花,所以就用五色丝线代替,因此得名“五丝”。后来有了棉花,就用棉线代替丝线,但名称却没有改变。早晨,在太阳升起前,孩子们的手脖子、脚脖子和脖子上都要戴上“五丝”。这些线要一直戴到下大雨为止。下大雨时,解下来扔进水里,让它们随水流漂走。传说这些“五丝”能变成蚯蚓。人们相信戴上“五丝”能够驱灾辟邪,并保护儿童平安。
二、包粽子、吃粽子,品尝端午节的传统食物。
三、亲子共制香包。
1、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香包。
2、幼儿相互赠送香包,鼓励他们大胆向同伴说一句祝福的话。
四、活动结束。
在活动结束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参与者包的粽子进行评选,选出前三名,并颁发小礼品、纪念品等作为奖励。
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幼儿在参与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端午节的来历和相关习俗,还能够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和团聚的氛围。同时,通过亲子共制香包的活动,还能够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活动既能满足幼儿对节日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又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