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幼儿了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解释:每年_月_日、_日或_日是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逝去的亲人,人们通常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如何过清明节?
2.教师解释:为什么选择清明节扫墓呢?原因之一是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降雨增多,草木蓬勃生长,墓地容易荒芜,需要整理;原因之二是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春光明媚,人们借此机会出去郊游;原因之三是为了纪念古人介之推,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
3.集体制作花圈。教师解释:为了纪念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们的解放事业,为了让我们今天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在战争中英勇牺牲,我们将组织烈士扫墓活动。现在,请幼儿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花圈。教师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让幼儿把自己做的小花绕在花圈上,并贴上挽联。
4.扫墓。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然后让两位幼儿抬着花圈,其他幼儿排好队伍出发。
第_个活动是踏青。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并了解其意思。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等。
活动过程:
借助幻灯,进行以下活动:
1.回忆春游的情景,让幼儿自己总结初春的景色,并用简洁的语句描述,例如:“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介绍昔日和今日的踏青、春游故事。
①杜甫的踏青故事,引用《江边踏青罢》诗句。
②李白的春游故事,引用《春夜宴桃李园序》诗句。
③现代博兴县一带吃巧巧饭的故事。
每年清明节一大早,姑娘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准备好挂面、鸡蛋和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的拾柴,然后煮面条。煮好后,在锅里放上用秫秸制作的女工用品,然后大家一起吃。在吃饭的时候,如果吃到女工用品,就被认为是心灵手巧。吃完巧巧饭后,大家会去看柏树开花,相信看到柏树开花的人会好运连连。待太阳升起后,他们会去麦田里踏青,相信这样踏青就不会得脚疼。
3.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吴惟信描写春天春游景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教师给幼儿解释古诗的意思,启发幼儿想象古人春游时的热闹景象。
4.仿编儿歌:春天来。
指导幼儿用简洁的语句总结描述春天的景色,例如:“春天到,春天到,小河流水哗哗笑,小鱼小虾戏耍闹”等。
清明节活动方案优质9
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与单纯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和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大多数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会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传统习俗,扫墓时,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奉在亲人的墓前,再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上新土,插上几枝嫩绿的新枝,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诗《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节有多重意义,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关于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的节日,也是纪念自己亲近的已逝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如何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思念,更应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种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有专家曾提议,应该将这个典礼扩大开来,即在每年的清明节对那些为国捐躯、为中华民族付出生命的人进行祭奠。其实这样的活动在我们小时候是每年都会举行的,但现在这样的活动在年轻人中间较为少见。因此,有专家建议我国应该设立一个“国典”,每年的清明节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祭奠先烈的仪式。从先烈到先贤,先贤不仅仅是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们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值得纪念的杰出人物。家乡的贤人是家乡历史和山川的灵魂,他们在家乡留下了足迹,大家可以前往他们的故居、墓园、纪念碑进行祭奠,这将是最贴近百姓的乡土教育。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清明节时,大自然正处于生机勃发的季节。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生机的一种方式,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生机的一种方式,人们走进自然,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进行蹴鞠、荡秋千、拔河等活动,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源自大自然的节日,从自然到人文,融合了自然和人文精神。清明节就是通过融合古代的寒食节而形成的。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再加上人文精神,即许多传说和人物的存在。
可见,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烧”的节日,也不仅仅是通过“烧”来表达的。我们一直在倡导以一种更加文明的方式来祭奠先人,比如用鲜花祭扫,比如通过网上祭扫等方式。因此,有专家表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不能丢弃传统文化的核心,就像生命科学中的基因一样,它应该保持不变。祭奠的方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只是外在的形式,这个形式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变化的,但核心的价值观必须保护和保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