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
大小:483.76KB 5页 发布时间: 2024-04-09 17:13:36 10.06k 9.81k

(2)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自我保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打击犯罪,实现自我保护。

(3)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底蕴、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

(4)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随着青少年犯罪的增加,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突出问题,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促使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从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当前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失当

首先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出门有学校,入门有家长,一直受的是正统教育,孩子不会出问题、入歧途,因此不重视对其的法律意识培养。其次,有些家长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只关注孩子的成绩。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促进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文化市场充斥着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等,网吧、游戏厅、等普遍存在,这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尤其是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

3.学校教育的滞后

学校是青少年法律思维培养的基地,但是很多学校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有些学校虽然认识到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育系统对法制教育没有提出强性的质化和量化要求,同时迫于对升学率一味追求而没有引起重视。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穿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方法

1.家庭方面

(1)提高父母的法律意识

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可以通过阅读法律教材、读物、杂志,收看法制节目,参加法律讲座等等来培养法律观念,提高法律认识,并在生活中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使孩子对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了解,并用自己正确的行为举止使青少年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2)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向他们灌输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道德观念外,还要教导他们学好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法律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只是阅读书本,或者通过暴力,而要采取一些青少年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如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观看影片等等。

(3)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

父母应该与学校经常保持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的家长会等,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配合学校的智育教育的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地关心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2.社会方面

(1)加大进化文化环境力度

首先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其次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治理;再次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电子游艺厅、录像厅等社会文化场所的日常管理,任何不适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最后大力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2)建立青少年法律咨询机构

由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青少年法律咨询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家长、教师等开展侧重点不同的法律讲座和咨询座谈会,并让一些表现良好的少年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同时可以派遣专门人员走访青少年的家庭,进行调查和访问等,并分析总结调查、访问的结果制定更加合理的解决措施。

3.学校方面

(1)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和教学质量

青少年对法律的认识大部分来自于课堂,因此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十分必要。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并适当地参加一些司法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进一些典型的、正面的案例进行分析,使青少年得到感悟和情感升华,促进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稳定。

(2)强化和优化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

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对于中学生来讲甚至复杂难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案例进行教学,其中案例要求具有典型性,与日常生活要联系紧密,在教师假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接受法律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

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班会教案5

“80后”与“黑社会”本该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黑龙会”的出现却“生动”的诠释了“80后黑帮”的含义。公诉机关的指控让人心惊肉跳: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伤害,抢劫,非法持有枪支……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这些青少年“奋不顾身”的走上不归路?这一案例中视犯罪为儿戏的“主人公”们以自身的悲剧命运给无数青少年敲响了警钟。同时,本案涉及到素质教育、宗族观念、社会文化、家庭培养、司法救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换句话说,“黑龙会”的嚣张与覆灭是多种不良因素合力酿成的悲剧。因此,笔者认为,本案所蕴藏的丰富问题为我们研究青少年犯罪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黑龙会”案的一些具体细节详细剖析“黑龙会”犯罪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可行出路。

一、教育的功利化――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幕后推手”

(一)教育机构在黑龙会案中的责任

“黑龙会”案中一个奇怪的细节值得人们认真反思:被卷入学生最多的中学――竹料一中,竟是当地一所学风最好、成绩最好的学校。原来,为了追求平均成绩的高分,该校老师特别排斥差生,尽可能地让差生退学。因为,只要平均成绩提高了,老师就能拿到相应的奖金。这种驱逐差生的极端做法无异于将成绩不好的青少年推向犯罪的深渊,教师实质上充当的是青少年犯罪“幕后推手”的龌龊角色,这种极端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令人痛心疾首。“黑龙会”案受审的14名被告中,其中有10人只有小学文化,其实他们都是读到初一、初二辍学回家;骨干冯镜威在小学一直是三好学生。升入初中后,因为调皮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最后被学校退学;“黑龙会”成功吸收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校园边缘群体(双差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学生是被学校主动推进“黑龙会”的。事实上,这种做法造成的恶果早就在2005年广州审判的“七少年劫杀六摩的司机”案中就显现出来,这7名少年被告基本上都是从竹料一中辍学出来的。当时有媒体调查,竹料镇周边中学大约有10%以上的学生因成绩过差等原因辍学。但是很不幸,这个恶果并没有被世人所关注。

(二)教育功利化与青少年犯罪

教育的功利化在当今中国并非个别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再成为教育的目标,而是变成了教育系统官员和教师获取政绩进而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具体说来,就是学校的教育不再服从于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这唯一目的,而往往服从于官员和教师的个人目标:提高升学率,以此作为政绩来获得提升,获得奖金,获得提高学费的理由等。这种教育理念暴露出现行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一个根本缺陷:把大部分的学生变成了被排斥者。而之所以会如此,就在于能够通过好成绩来向上“拉高”升学率的必然只能是一少部分“尖子生”,大部分成绩普通的学生,必然只能作为“基数”而存在,对升学率的提高只有负面的作用。这样的学生,即便侥幸不被退学,平时也入不了老师的法眼。他们无法在老师那里获得肯定,便免不了会自怨自艾,内心深处充满了挫折感。他们或者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混迹于社会,或者和境遇差不多的同伴靠在一起,相互取暖,最后结成“黑龙会”这样的涉黑组织,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因此,教育机构面对问题少年不“拉”反“推”,片面推崇“升学率至上”、无视教育工作的崇高职能,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关键因素。

二、家庭教育缺陷――促成青少年犯罪的“隐性力量”

(一)家庭在黑龙会案中的责任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