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关于保护濒危物种措施参考4篇
大小:473.81KB 2页 发布时间: 2024-04-13 18:25:04 2.16k 1.26k

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关于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的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

关于保护濒危物种措施参考1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濒危物种是指那些接近危险状态的生物类群。科学上,濒危物种是指种群数量小且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种群数量小意味着个体数量较少或有限。不同的生物种类对于种群数量的准则有所不同,但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野外数量不增意味着种群数量可能保持平衡或下降。如果这样的种群又是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然而,要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需要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和相关红色名录,国际贸易公约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以及我国制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这些名录还分为不同的濒危等级。随着环境的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些名录需要定期更新。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是指通过建立保护区,保持物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生长状态,使其不受环境和人类干扰。我国自建国以来,在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种植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185处,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19%。此外,相关法律的颁布也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圈养保护是指利用动物园、植物园和国家公园等设施,将动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保护。中国的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已有170多处,其中有28个规模较大的动物园。动物园的建设和发展为濒危动物提供了避难所,并在动物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和动物学知识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因保护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保存生物的遗传基因。例如,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库和青海省的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等。

三、濒危物种的研究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九五期间,生命科学部支持了多个重点项目,包括对原生动物进化和多样性、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重要植物类群区系演化、重要生物类群的分子系统与基因进化规律、中国珍稀濒危鸟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等的研究。这些项目与濒危物种的保护密切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濒危物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种并非从出生之日起就处于濒危状态,而是经历了自身的发展过程。此外,有些濒危物种并不总是处于濒危状态,也可能从濒危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濒危物种,除了种群数量小且数量不增这两个必要条件外,还需要全面分析物种濒危的外在原因和内部条件,以得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目前,国际上和我国都制定了濒危物种的名录,但这些名录仍需不断修订。我们不仅应关注名录中的物种,还应重视名录边缘的物种。此外,在已确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中,需要关注这些物种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以及还有哪些科学问题值得探索。

虽然我国的保护区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不可能将所有濒危物种都划入保护区。此外,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对于已划入保护区的物种,需要深入研究其保护状况和与其他发达国家保护区理论研究的差距。对于未划入保护区的圈养生物,需要开展其生物学、保育繁殖的研究,并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能进行移栽或放归野外。对于某些物种,可以采用野外保护和圈养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东北虎和朱鹤的研究可作为两个特例。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分析了濒危物种的确定准则、濒危物种保护的三种主要类型(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以及濒危物种的研究领域。为了使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早日赶上国际水平,我们需要在自养保护的物种、保护区理论、保护名录编制、物种濒危状况和机制的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对于圈养保护的物种,需要开展保育繁殖、实验动物研究以及实验生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对于基因保护的物种,需要研究保护方法、保护种类和保护机制,并完善相关法规,与国际接轨。中国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善环境状况和保护濒危物种,使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达到国际水平。

关于保护濒危物种措施参考2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存环境构成的综合体。所有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个物种都依赖于其所在的生态系统来延续生存。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差异和生态过程的变化多样性。

在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本应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然而,由于各种人为原因,生物的种类资源大量减少,这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生态破坏问题之一。

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种类,其中许多属于珍贵稀有物种。然而,由于森林减少、天然植被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境受到破坏。再加上严重的乱捕、乱猎、乱采和滥伐等人为活动,导致动物种类大量减少,许多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或已经消失。野生植物破坏也相当严重,许多珍稀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捕食和被捕食关系,一种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生物网络和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崩溃。

以瑞典北方为例,植物、麋和狼三者处于平衡状态。然而,狼群是北方驯鹿的捕食者,经常遭到当地牧民的捕杀,使狼的数量不断减少。到了80年代初,瑞典的最后几只野狼也终于消失了。结果,失去天敌的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它们大量啃食幼龄树苗,给林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近年来,瑞典政府不得不推行一项捕杀计划,每年捕杀数十万只麋,以保护森林的正常生态。

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鼠类成灾,这些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小动物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麻烦。这主要是因为鼠类的天敌数量减少。大量的农药不仅毒死了老鼠,也毒死了蛇类等天敌。此外,许多蛇被捕捉用于食用或作为药材。由于大量的家猫成为宠物而不再捕杀老鼠,老鼠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于是,它们大量繁殖,如今老鼠的总数比全球人口还多。意大利出现了一种“超级老鼠”,它们不仅吃鸡,甚至吃猫,有时甚至伤害婴儿。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还可以减少人类的许多麻烦。

每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生活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群落中,维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如果某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种类很多,这些相貌丑陋的小动物多以捕食昆虫为生。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英国,蜘蛛每年吃掉的昆虫(大多数是害虫)的总重量超过英国全国人口的总重量。因此,如果蜘蛛从地球上消失,地球上的害虫将会大量繁殖。

濒危动物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而且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养殖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大多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于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动物园和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示濒危动物标本,对科研教学、宣传教育、执法活动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难以估价的环境价值、科研价值和精神价值。

首先,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食物来源。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需要通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来获取动植物资源,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人类目前仅利用20多种植物生产粮食,而其他未被人类食用的生物中许多是潜在的食物来源。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野生动物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次,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的不可缺少的原材料。遗传多样性是提高生物生产量和改良生物品种的必要条件。从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库"中获取的材料对提高作物产量做出了近一半的贡献,这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和农业研究开发来实现的。

此外,许多药物的来源是物种资源。在世界上最常用的10种处方药中,有9种是以天然化合物为基础的,这些化合物来自植物、菌类、动物和微生物。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约有40%的药方中至少有1种药物来源于生物。这些物种可以直接用作药物或作为药物的配料。

物种资源还可以提供大量工业原料。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原料,如毛皮、皮革、纤维、油料、香料和胶脂等。这些原料具有可观的价值。

此外,物种具有科研价值。仿生学的研究表明,生物的各种器官和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的发明提供启示。例如,雷达、红外线追踪、声纳等先进技术的发明都受益于生物机制的启发。

生物多样性还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群落通过占据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态位,采取不同的能量利用方式,以及食物链网的相互关联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基本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表层的水分平衡、调节气候、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和退化,以及控制土地荒漠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物种资源还具有美学价值。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令人陶醉的观赏价值。例如大熊猫、丹顶鹤、金丝猴等动物,以及金茶花、杜鹃花等植物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它们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此外,它们还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世界生态旅游每年的价值达到1000亿美元,园艺贸易每年也达数亿美元。

生物多样性还具有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储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以及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

综上所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必不可少的生命支撑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生物具有如此多的价值和作用,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濒危物种。

关于保护濒危物种措施参考3

一、健康篇

端正的姿势是保护眼睛的第一步,它对于缓解眼睛疲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讲:

首先,不要长时间持续使用电脑。通常每1小时就需要休息10分钟,在休息时可进行望远或做眼的保健操。观赏绿色植物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而点眼药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眼部干涩,保持眼睛湿润。

其次,眼睛与屏幕之间应保持50厘米以上的距离,最好采用下视20度的视角。对于文稿录入人员来说,应减小文稿和电脑显示器屏幕间的距离,降低眼睛因不停转换目标而引起的疲劳。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5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