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学调查
(1)了解72小时的食谱,特别是共同饮食食谱,有无续发病例,对与中毒病人有共同饮食史而未发病的人,人群中有对照意义的健康人同样也要做好个案调查。
(2)向病人和接诊医生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以及事故相关的情况,病人的症状、体征,发病人数、经过,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特别是首发病例的情况。
(3)调查内容一般应由患者自述,病重或无力表达者,可由其监护人代述。
(4)对中毒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中毒人数30人以内的(含30人)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80%;中毒人数30人以上的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70%;中毒人数100人以上的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60%。两名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分别签字。
2、样本采集与送检
(1)采集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中毒病人发病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选择发病者中未用药或较晚用药的病人采集肛拭样品。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观察毒性强度及主要受损器官和临床表现。
(2)对剩余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分别取样,对熟食间操作台面,存放熟食品冰柜、熟食,常用工具、刀具、容器,熟食操作人员的手、肛拭、使用的抹布、可疑昆虫等视情况采样检测。所采集的样品在冷藏条件下,4小时内送达化验室;无冷藏条件的,于采样后2小时内送达化验室。化验室在检样送达后必须立即进行化验。
(3)对疑似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应尽可能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六、资料收集整理
由应急办将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食源性疾病事件档案。事件终结7天内,撰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专题调查报告内容至少要包括:①事件主要经过;②临床资料分析;③流行病学调查分析;④实验室检验结果;⑤结论;⑥控制和预防措施;⑦工作建议及改进措施等。
食源性疾病处置预案5
为确保我校能及时、有序、高效地应付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传染病预防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流感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防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疫情不在校园内传播和食源性疾病及时救治。
二、组织管理
1、校长职责
成立由“一把手”负责的学校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挥与落实学校防治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工作。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符合实际的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预案;检测并汇总上报学校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病例发生情况;指导并检查督促学校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配合卫生部门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减少呼吸道等传染病的爆发;总结推广学校防治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根据疫情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及时作出调整。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流感等传染病防治措施,广泛深入的开展传染性流感等传染病型性肺炎和其他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师生的科学防病能力;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体温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发现高烧、咳嗽症状的学生要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和空气流通;及时向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回报学校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等传染病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工作。疫情发生时,学校要根据所在地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启动各自防治工作预案,并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2、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经常性预防与控制措施
1、宣传教育
学校要在每学期开学初,集中开展一次预防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改变不洗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还应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防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等知识和学校防治工作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2、预防措施
学校应严格门卫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内各类房屋和设施的管理,及时掌握校园内各类人员的流动情况。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加强对教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内公共设施及公共用具的清洁消毒工作,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坚持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特殊时期实行晨检制度),做好因病缺课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作,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人异常增多,要及时报告县疾病控制中心和教体局,并主动协助疾控中心进行调查分析。校医务室或指定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人员对学生及教职工的发病情况进行检测与排查。学校体育组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四、预防与应急措施
(一)疫情分级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将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划分为四个等级进行预警,按照依法管理和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D级预警: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已有疫情发生,或本市已发生病例。
C级预警:其他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疫情骤增,呈爆发性流行趋势,或本县已检出输入型临床诊断病例。
B级预警:本县已出现继发感染的散发病例或五例以上(含五例)临床诊断病例。
A级预警:本县发生30例以上(含30例)临床诊断病例。
(二)应急措施
1、加强宣传工作与舆论引导,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学校要主动、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家有关部门及学校防治的信息,使学校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和防治工作的有关信息公开、透明,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正确的引导,稳定师生情绪,消除师生员工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维护校园稳定。
2、加强校园环境的清洁及消毒工作。对学生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厕所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消毒,并保持空气流通。
3、建立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制度,C级疫情出现后,启动及时报告制度,学校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每日定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本校出现的病例、疑似病例,病人治愈出院或死亡时,疫情报告责任人应及时上报有关变更信息。离校学生出现病情,也由学校负责报告,学校要与离校学生患者或密切接触者保持联系,以便对患者或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并及时报告有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