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办公文秘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演练6篇
大小:495.35KB 15页 发布时间: 2024-04-10 11:55:02 3.03k 1.08k

(3)个案调查

一旦病例确定下来,可以设计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以获得有关详细信息。如有条件的话,也可采用电话调查。

调查内容:

a.一般情况:被调查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及电话号码、工作单位、单位地址与电话号码等。

b.发病情况:发病时间明确到月、日、时、分。详细描述并记录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的体温高低;畏寒与寒战;头痛、头晕、周身不适、肌肉酸痛、恶心等;咽部烧灼感或剌激感;呕吐频次,呕吐物数量及性状;腹痛,疼痛部位(上腹部、下腹部、脐周),疼痛性质(绞痛、阵痛、隐痛),发作频次,每次持续时间;腹泻,粪便性状(黄色水样、洗肉水样、米泔样、糊状),腹泻频次,腹泻伴随症状和体征。其他表现:抽搐,发作时的形态及意识状况,抽搐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多语、失语、幻觉、行动障碍、走路蹒跚;昏迷,持续时间;青紫,表现部位,严重程度,伴随表现;休克,血压数值,持续时间;呼吸困难等。

c.诊疗情况:治疗单位名称,门诊或住院,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意义,临床诊断,用药情况(药物名称和剂量),治疗效果。自行服药(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每天用药次数,已用药天数及自我感觉情况)。

d.进食情况:调查发病前48小时(必要时72小时)内进食情况。逐个询问病人近期的进食史及有关活动情况,以了解病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进餐史或其他共同暴露史。首先要求供餐者提供真实的食谱,根据食谱询问进餐史。若中毒餐次比较清楚,则集中对中毒餐次的各种食品进行调查。若中毒餐次不清则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对72小时内进餐食品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

a.询问中毒患者和同餐未发病者:调查者按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设计的项目逐一提出,请调查对象回答和叙述。如果被调查者保存有文字资料或实物(门诊病历、检验报告单、购买食品或进餐发票、食谱、剩余食品或食品原料等)时,应认真查看并做好记录。

b.听诊疗情况介绍:请医疗机构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人诊疗工作的负责人、科室主任、经治医生及其上级医生介绍调查对象的临床检查、诊断、治疗情况和分析,调查成员在认真听取和记录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可提出相关的问题,请临床工作人员解答或与其共同研讨。

c.查阅病历资料:病历资料的查阅应有重点,主要是看体温记录表、病人主诉、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检验和其他辅助检查报告、医嘱与治疗措施、病情变化记录及会诊记录等。

d.看病人:与个案调查一并进行,避免重复。看病人主要是了解其一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

e.询问其他知情者:根据食源性疾病事故发生的不同场所,如学生(单位职工、工地民工)食堂,饮食(饭)店,婚、丧、喜庆家庭聚餐等,可分别向学校、单位、工地、饮食(饭)店、村(街道)和村民(居民)小组负责人、疑似中毒病人、共同进餐者及有关知情人员了解食源性疾病发病尤其是最先发病者的情况,听取他们对可疑中毒食品、可能中毒原因方面的分析及群众的反映。在该项调查中,一般可初步获得或复核食源性疾病病人或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人名册。

调查时应注意的事项:

a.应向供餐单位索取菜谱后再开始调查,在无法取得供餐单位的菜谱时,应向聚餐组织者(如导游)、进食者(病人和未发病者)了解情况并形成完整的菜谱后再行调查。

b.对每个病例都要填写《食源性疾病个案调查登记表》,调查完毕后请被调查者在表上签字认可。被调查人不能签名的,应由知情成年人代签,并应注明原因;被调查人为未成年人的,应由知情监护人同时签名。

c.个案调查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时,应严格按事先设计的食源性疾病个案调查登记表的内容,对被调查人进行逐个调查,询问临床症状时不能采用提示或暗示的方法,要根据病人的主诉记录;询问食谱时可采用提示的方法逐一询问,以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加快调查的速度。对首例病人、末例病人、特例病人的情况应作详细了解。

d.应特别注意是否出现特殊临床表现,如指甲口唇青紫、阵发性剧烈抽搐、手发麻、心发慌等。

e.应尽可能调查所有中毒患者,避免人为制造选择偏倚和调查偏倚,当出现大规模食物中毒(数百人)时,可以先进行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人数应不少于中毒人数的50%。

f.注意收集患者的病历及化验结果等,这是医疗机构形成的记录,更有客观性。

g.对食源性疾病病人的全面调查,如时间许可,不一定在发病期间,尤其要注意不宜在病人剧烈发病时立即进行详尽的问卷调查,而应在病情稳定之后再行调查;对于腹泻和呕吐,必要时追踪调查首次腹泻、呕吐后24小时内的总次数,不应以发病到调查时的次数作为每天(24小时)的腹泻和呕吐次数。

h.聚餐中毒还要了解有无聚餐食谱之外的其他可疑食品,如水果、饮料、外出就餐等。

i.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

j.记录一定要正确,要真实体现被调查人反映的情况,不能夹杂调查人员的主观推测或想象,填写做到清晰、规范。病例个案调查表填写内容不得缺项,对于被调查人记不清的项目,应在该栏处填上“记不清”三字,以示已调查.

4、资料分析

建立病例一览表。将病例或共同暴露者的信息为纵标目,以病例为横标目,建立病例信息一览表,并根据调查所获得信息,及时更新修正,用于流行病统计分析。

临床资料:计算某种症状或体征的百分比,并将其按降序排列,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暴发事件是否由中毒、肠道感染还是普通疾病引起。

流行曲线:对于潜伏期长的疾病只需掌握发病日期。对于潜伏期短的疾病(如大多数食源性疾病)则需要掌握发病日期与时间。

X轴上的时间单位通常根据疾病的潜伏期及病例分布的时间长度来确定,首要原则是时间单位的长度不能超过疾病平均潜伏期的四分之一(如果暴发事件的发生时间持续较长,则该原则不适用)。如果疾病和(或)疾病的潜伏期未知,可以绘制多条不同时间单位的流行曲线,以寻找出描述数据的最佳曲线。

如果流行曲线呈单峰型,即陡峭上行再逐渐下降的趋势,且曲线宽度与病原体平均潜伏期长度相近,则提示该暴发事件为点源暴发。

如果流行曲线呈不规则连续多峰,病例数持续高位时间长,后又长长拖尾,可能是持续性同源暴发,也可能是食源性位染病继发传播流行。如果病原体来源单一,呈间隔多峰型,疾病的流行可能是间歇性同源暴发。

持续流行是指病原体从某一易感者传播到另一个易感者所引起的疾病流行。传播可直接发生(人与人传播),也可通过中间宿主传播。持续流行的曲线有一系列不规则峰型,可反映感染的“代”数。两峰相距的时间与疾病的平均潜伏期大致相等。

混合流行既包括同源流行,也包括继发性连续传播。

计算潜伏期:描述暴发特征最好应计算暴发潜伏期的中位数。

a.如果已知暴露时间和发病时间,可以直接计算病例潜伏期并经汇总求得中位数。

b.如果仅知道发病时间,且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可通过平均潜伏期从流行曲线上推算暴露时间:(1)计算发病时间的中位数。(2)计算从第_个病例到最后一个病例的时间(即流行曲线的宽度)。(3)从中位数向后划出这一时间段,得到可能的暴露时间。

c.如果已知病原体及暴发时间,且流行曲线的峰型提示为点源暴发,则可根据流行曲线推断暴露时间。

d.如果已知病原体和发病时间,可能的暴露时间范围计算如下:(1)查找该疾病的最长及最短潜伏期。(2)确定该起暴发事件的最后一个病例,在x轴上将其发病时间向后推一个最长潜伏期。(3)找出首发病例,在x轴上将其发病时间向后推一个最短潜伏期。从理论上讲上述两个日期相近似,代表可能的暴露时间。但如果存在二代病例或暴露时间延长,那么这些方法并不适用。

5、分析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最常用的两种分析流行病学方法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