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提出6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基本的策略。具体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数学课程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教育目标在发生变化,由原先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技能的构成,而忽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培养数学家,不是为培养少数数学精英,而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
3.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是一刀切,要使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所以,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二)改变数学课程资料的结构与呈现方式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现实背景的,具趣味味性和富于挑战的。数学的资料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资料。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资料。课程资料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
2.数学资料的呈现方式应当更多地采取情境化、问题式的方式。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开展。
(三)改善数学的学习的方式和评价方式
1.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
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改变教师主角,教师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
2.实行多元性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低年级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课堂内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课内外作业的评价等。
三、总体目标与分学段目标
1.总体目标特点。
体现课程改革理念,注重学生发展。
把过程目标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了解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倡导学习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2.学段目标特征。
分学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几个方面资料,在分学段目标中具体阐述。
各学段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1-3学段都分为相同或相似的几个方面阐述,但随年龄提高要求不一样。第一学段的“解决问题”要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二学段则表述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四、资料标准(1-2学段)
1.加强的资料。
数感与空间感
理解运算的意义、选择适当的运算策略与工具
加强口算与估算
体会与理解模式与关系
认识事物与图形的位置与变换
把统计与概率作为一个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