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了有关毒品的知识以及危害性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由发言。
六、让学生了解防毒的方法。
1.问:当有人向提供毒品时,你会怎样做?(学生发言。)
2.防毒有五种措施:
一是直接拒绝;二是找借口溜走;三是提出反意见或转移话题;四是秘密报案(偷偷告诉你依赖的人或拨打报警电话号110);五是当毒贩毒友逼你吸毒并威胁你时,要第一时间告诉你的师长。
七、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毒品的知识及防范措施,也知道了毒品对家庭、社会的危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发现有人吸毒,以现有毒品犯罪时,立即举报;为了自己的健康,这了家人的幸福,为了社会的安定,请你爱惜生命,远离危害。 最后,全班站立,齐读《青少年预防毒品十诫》:
一、不要因追求刺激而吸毒。
二、不要因好奇而吸毒。
三、不要因贪图享受而吸毒。
四、不要因解愁而吸毒。
五、不要听信吸毒者的话。诸如吸食某一类毒品或者用某一种吸食方法不会成瘾等谎言。
六、不要结交有吸毒行为、贩毒行为的人。碰见亲友吸毒,一要远离;二要劝阻。
七、不在吸毒场所停留1秒钟。
八、不接受与毒品有关人员传递的香烟。科学试验和受害者的经历者表明,三根海洛因的香烟就足以令人上瘾。
九、不要听信毒品能治病的谎言。毒品决不能治病,只能添病。
十、发现吸毒,贩毒者,速向公安机关报告。
禁毒教育主题教育班会教案精选5
为了加强校园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禁毒常识及毒品的危害,树立防毒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我们班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班会教育活动。通过禁毒宣传班队教育活动,我们希望学生能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坚决不与吸毒者交朋友,并从行动上真正拒绝毒品。只有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活动目的:
1. 让同学了解毒品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从而珍惜宝贵的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
2. 激发同学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位同学能在以后对毒品相关的事务中尽力而为。
活动准备:
1. 同学们查找了与毒品相关的历史资料、毒品危害的资料以及禁毒法的相关资料。
2. 负责讲解的同学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幻灯片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
活动过程:
导入:一百多年前,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硝烟运动?
现在,白色恶魔依然在危害着人类,请看以下几组数据: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在x年为14.8万人,x年上升到52万人,x年为68.1万人,20x年达到86万人,20x年底达到100万人,20x年已达到105万人。
x年全国涉毒的县(市、区)达到2081个,20x年达到2148个县市(区)。
据统计,截至9月底,我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31191人,其中xx市占全省的53%。而且,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75%。
那么,什么是毒品?请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
根据《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上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常见和主要的毒品有:鸦片、吗啡、海洛因、摇头丸、可卡因、止咳水、大麻等。这些毒品长期使用会上瘾,并对人体产生危害,易患疾病。如果使用过量,还可能导致死亡。
有一个吸毒者这样形容毒品对人的伤害:“都说地狱有18层,谁要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死后就会被打入18层地狱,受尽酷刑,永世不得再生。自从毒品在这个世界上出现和泛滥后,地狱就多了一层――第19层,这一层是专为吸毒人员而设的。因为他们在那里不仅要受到肉体上的痛苦和摧残,更要受到灵魂上生不如死的折磨。”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场辩论:曾经有一个吸毒者说“吸毒给吸毒者本人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危害,但对于这个家庭以外的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对社会并没有多大的危害”,你们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我们还将分析一下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因素:
案例一:张某品学兼优,有一天放学后,他看到两个高年级的同学躲在一处隐蔽的地方抽烟,一副神秘兮兮、飘飘欲仙的样子。由于学校曾组织过禁毒教育,他立刻意识到那两个同学吸的是毒品。那两个学生发现了他,招呼他过去试试。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张某走了过去。在两位同学的极力怂恿下,他最终吸了第一口……
案例二:16岁的男孩小华爱玩,个性好动。在游戏机房里,小华认识了一群“哥们”,平时称兄道弟。有一次,他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一个“哥们”拿出一小包白色粉末,给大家一起享受。小华对这些“肝胆相照”的朋友毫无怀疑,不假思索地凑了过去。开始时,小华吐得很厉害,但“哥们”不停地劝他,说多吸几次就会好了。当他最后找到那种“飘逸感”的时候,“白色幽灵”已经牢牢地控制住了他……
案例三:北京某学生何某以前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然而,一名新转来的同学成绩更好,对他的优越地位构成了“威胁”,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在期末考试时,为了争取第一名,他采取了作弊的方式,结果被发现,接着是检讨、处罚、批评和嘲笑。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他无法应对这一切,最终选择了毒品来解脱。
案例四:林某是xx市一名16岁的女中学生,以前曾获得全市手风琴大赛的冠军。然而,由于父母关系不和,她的心灵受到了伤害。学习成绩迅速下降,频繁出入娱乐场所,结识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并在他们的引诱下走上了吸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