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防控问题及对策分析范文2
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运作效率的高低、风险的大小,直接反映一个国家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商业银行体系的稳定、有序的运行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蒙受经济损失、减少甚至丧失获取收益。
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一切和银行业务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风险具有扩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风险管理已成为银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银行经营风险的形成和防范手段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治理风险。
从国际环境上看,在1990—1991年倒闭的286家美国银行中,90%的倒闭是因为公司治理风险;世界银行(2000)研究表明,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司和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存在着缺陷。
商业银行薄弱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会引发储蓄和信贷危机,从而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银行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及对降低系统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作用;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非常突出。
虽然近些年国内商业银行纷纷上市,加大了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力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治理结构缺陷、信贷约束软化、内控制度乏力和激励机制弱化的问题,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和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近几年,由于受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内控机制渐渐地落后于市场改革的步伐,出现了许多与市场不相协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产权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在此之前,商业银行均属于国家所有,其商业银行股权自然也就全部集中于国家,商业风险也完全由国家承担,这与现在提倡的股权多元化是相悖的,是不相吻合的。
由于授权的不规范,时常导致越权、绕权之事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银行内部调控职能。
2.稽核部门控制力度不够。
目前,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尚不适应于一级法人负责的稽核管理体制,稽核部门的作用尚无法正常发挥,或者说发挥的作用不大;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内容不明确。
商业银行现行内部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些部门或岗位都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措施,缺乏系统、完整的经营管理和业务经营的内控制度,这些都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各项相关的管理体制需要完善,风险控制能力仍有待加强。
3.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缺少创新性。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从而有效地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策略的全面实施,经营目标的实现,也是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三)不良资产反弹加快
为拉动我国国内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增加政府投资,从而带动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
然而,在信贷高增长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各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给银行信贷带来严重的风险。
首先,利益驱动导致银行之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
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情况下,各行为获得贷款项目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放松信贷审查等情况可能普遍存在,由此而给银行信贷带来风险。
其次,在短时间内发放规模如此巨大的贷款,银行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信息调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产生损失的概率增大。
再次,贷款审批时存在着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贷款各个环节存在的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都将给银行贷款带来巨大风险。
然而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大部分行业生产增速大幅下滑,多个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
2008年9月以后,39个工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1-11月的利润同比增幅低于1-8月的水平。
种种情况说明,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大背景下,内外部需求将大幅下降,同时就业受到的一定冲击以及资本市场下挫引发的负财富效应等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效益下降,各地企业裁员事件频频发生,企业家信心不足,企业违约风险明显增大。
同时新增贷款发放的加快导致对整体不良贷款率稀释作用减弱,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二、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花大力气加大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与健全。
从以下几点加强公司治理的措施:一是应该不断优化股权结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