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防疫安全教育教案7
教材分析:
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让我们对传染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幼儿园能做而且做得最好的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包括:睡眠、饮食以及保持个人身体、服装及环境整洁的习惯。
《指南》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自己物品的清洁不仅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爱劳动社会品质的培养,也是疫情期间“切断传播途径”的必要措施。
幼儿的物品分为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玩具,也可以大致分为木质、纸质、塑料、铁质、布绒等五类。
不同材质的物品清洁方式不同,如木质铁质擦拭、塑料、布绒清洗、纸质晾晒等。
所以,活动分讨论物品分类和清洁方法、分组清洁、反思交流三部分。
通过亲身感受和实际操作锻炼幼儿的卫生清洁能力,发展自我服务意识,懂得做好物品整洁和个人卫生就能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传染病的预防。
学情分析:
中班幼儿在上学期的“值日生”活动中有一定的打扫清洁经验,对床、桌椅、鞋柜、玩具柜做过清洁,对木质材料的物品知道用擦拭的方式清洁。
在日常的值日生工作中清洁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
对保育员老师在班级环境中的物品清洁和消毒有一定的认识,知道餐前老师会对桌子进行消毒,小朋友的餐具会用消毒柜消毒。
疫情期间在家里看到过爸爸妈妈们的消毒操作,如:进门喷洒消毒液或酒精清洁鞋底、衣物,家具消毒液消毒,洗手液洗手等,对物品的消毒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鉴于消毒液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引起喉、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接触后可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不建议幼儿用消毒液消毒,仅清洁整理工作,重点在于卫生习惯的养成和防疫意识的形成。
活动目标:1.学习清洁和整理幼儿园中自己的物品,知道做好个人卫生和公共环境卫生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2.针对不同物品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有序清洁,通过操作活动发展自服务能力。
3.萌发自我服务意识,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的习惯。
活动准备:计划板、人手一块抹布,水桶。
活动过程1.交流疫情期间,家里进行的清洁消毒工作。
引导幼儿回顾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防止病毒进到家里。
让幼儿知道做好清洁消毒可以减少接触传染,防止病毒的传播。
2.交流幼儿园里有哪些方法防止病毒的传播、防控传染病。
引导幼儿根据日常观察,找出幼儿园、老师做了什么事情保持物品、环境整洁。
(如:餐前消毒,每天拖地、擦桌子、晒被子等)
3.物品的分类和清洁方法的讨论。
讨论:作为班级的小主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让环境和物品更卫生、更整洁?(劳动,打扫卫生)怎样清洁?
集体发言,老师记录需要清洁的物品。
引导幼儿进行分类,讨论什么方法清洁、怎样清洁。
(擦拭的位置、方法、效果)
根据清洁的物品,幼儿自主选择自然分组。
请幼儿选出小组长,负责分配劳动任务、检查劳动质量。
4.幼儿分组开始操作。
教师随时巡视,注意观察各区域收放玩具,整理区域的情况,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拍照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分享时使用。
5.活动后分享。
幼儿自主巡视各个区域,看一看整理后的变化。
鼓励幼儿讲一讲自己和同伴是怎么做的(如:玩具的分类;抹布、笤帚的使用方法与同伴的分工合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组长检查各区域玩具收放、整理及清洁情况,共同评出清洁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