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资和特殊场所准备
⽐赛所有的场所须提前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品,包括消毒药械、⼝罩、⼿套、⾮接触式温度计、洗⼿液,以及⾜够的洗⼿设施、免洗⼿消毒剂或感应式⼿消毒设备、⼲⼿纸、垃圾桶等。
在公共区域应配⾜免洗⼿消毒剂,随时供参加⼈员使⽤。
活动前对所有场所和设施开展⼀次全⾯的预防性消毒。
在会议和活动场所设置临时观察室,指定专⼈负责,配备必要的防护⽤品。
临时观察室位置应相对独⽴,室外标识明显,通风条件良好,尽可能配备独⽴的卫⽣间及流动⽔洗⼿设施。
(四)⼈员健康排查
健康监测对象:⽐赛的参赛运动员、教练员、领队、随队医务、新闻记者、央视团队、⼯作⼈员、⽐赛专⽤车辆驾驶员、酒店服务⼈员和志愿者等。
健康监测⽅式:健康监测对象应在会务⽹站(APP)填写健康申报表并于9⽉25⽇前由承办单位进⾏汇总和初审,⼤数据、公安和卫健等部门做好中⾼风险地区或国(境)外旅居史等重点参会对象的跟踪管理和⼤数据排查。
1、对参会⼈员、⼯作⼈员健康状况和“健康码”状态,并给予必要的健康提⽰。
2、针对来⾃市内、省内、跨省、境外不同区域和不同风险等级地区的⽐赛参与⼈员,实⾏分级分类管理。
健康状况正常并取得浙江“健康码”绿码,且近期⽆中⾼风险地区和14天内⽆境外旅居史者⽅可参赛。
对省外⼈员来温参赛⼈员均需持赛前20⽇核酸阴性证明和赛前3⾄5⽇内核酸阴性证明;报到时需再次进⾏核酸检测,检测结果阴性⽅可参赛。
3、“健康码”⾮绿码⼈员,出现相关症状且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病例者,隔离治疗中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症状感染者,集中隔离期未满的密切接触者等,不得参加⽐赛;14天内有境外旅居史的,不参加⽐赛。
4、有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员,⼀般不得参加⽐赛。
(五)会前⼯作准备
1、进⾏⼀次防疫风险评估,于9⽉23⽇前完成。
2、召开⼀次会议,明确主体责任,承办单位、场所、交通等单位的防疫会议,于9⽉23⽇前完成。
3、开展⼀次培训,于9⽉23⽇进⾏,针对主办、承办、场所、交通等主要⼈员进⾏防疫培训,同时要求由各单位对参加、服务于⽐赛的所有⼈员分区分级进⾏防疫培训。
4、完成⼀次防疫预演,由各场所按预案进⾏,在9⽉30⽇前完成。
5、进⾏⼀次指导,对所有场所开展⼀次检查和指导,在9⽉30⽇前完成。
三、活动期间措施
(⼀)健康监测。
⽐赛期间,主办⽅作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单位,密切注意活动相关⼈群的⾝体健康状况,督促各单位主动开展健康监测,每⽇收集健康信息并组织开展重点区域、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巡查,发现潜在风险及时整改。
所有场所均安排专门⼈员对参赛⼈员、新闻记者和其他⼯作⼈员进⼊均须实名登记(查验凭⼯作证和参会代表证),核验“健康码”并测量体温,“健康码”为绿码且体温正常者(<37.3℃)⽅可正常出⼊。
(⼆)个体防护。
⽐赛期间个⼈防护措施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定,除场上运动员以外,其余⼈员⽆法保证0.8⽶以上社交距离的,所有⼈员进⼊活动场所全程佩戴⼀次性医⽤⼝罩,卡⼝⼯作⼈员、保洁⼈员等加戴⼀次性乳胶⼿套,特殊岗位⼯作⼈员根据需要可提⾼防护等级。
(三)活动场所管理。
活动场所尽可能实⾏封闭式管理,有条件的采取预约、限流、分流等措施。
活动期间减少⼈员聚集,尽可能保持1⽶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座、休息、⽤餐、如厕等环节加强⼈员疏导等组织管理。
活动期间实时监控现场⼈流聚集情况,保障应急通道畅通;提醒客⼈⾮必要不触碰;场所出⼊⼝均应设置免洗⼿消毒剂或感应式⼿消毒设备。
(四)加强通风换⽓。
空调使⽤严格按照《夏季空调运⾏管理与使⽤指引(修订版)》执⾏。
活动期间保持空⽓流通,优先采⽤开门、开窗等⾃然通风形式,有条件的可以开启排风扇等抽⽓装置加强室内空⽓流动。
单体式空调可正常使⽤,中央空调⽆回风的经清洗、消毒和检测合格后使⽤,应确保新风来源清洁;有回风的应更新或加装新风系统后以全新风系统投⼊运⾏,并将新风量和换⽓次数调⾄最⼤,如⽆法安装的须在回风⼝加装⾼效过滤器或消毒装置。
(五)清洁消毒管理。
活动期间做好场所和设施的消毒⼯作,重点对门把⼿、桌⾯、椅靠背、⽔龙头、楼梯扶⼿、电梯按钮等⾼频接触表⾯增加消毒频次,加强公共卫⽣间保洁和消毒,可采⽤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喷洒或擦拭,也可采⽤消毒纸⼱进⾏擦拭。
垃圾收集容器应做到⼲净整洁,防⽌满冒现象,⽇产⽇清,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进⾏消毒。
酒精类消毒剂因爆燃点较低,应集中管理、谨慎使⽤,可⽤于擦拭物体表⾯,但避免喷雾喷洒,使⽤时严禁明⽕。
物体表⾯采⽤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的,应在30分钟后⽤清⽔擦拭⼲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