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员管理
1、比赛报名实行预约制,禁止现场报名。
报名时应提供相关健康信息,排查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
2、比赛期间,每天都要对赛事工作人员、参赛人员利用“XX健康码等平台”,实行“绿码”准入制。
严格落实体温
检测,坚持实名登记、出入时间登记等措施。
对拒绝接受扫码、体温检测或体温异常、处于隔离期等可疑人员,谢绝入场。
3、除运动员处于比赛期间以外,所有人员进入比赛场所须全程佩戴口罩,佩戴口罩应符合《新冠流行期间公众佩戴口罩指引》要求。
4、严格控制比赛人员规模,保持室外社交距离1.5米、室内社交距离2米,设置明显提示牌,避免人员近距离接触。
5、运动员的比赛器材、装备、衣物、水杯、毛巾等个人物品,禁止与他人共用。
6、如在比赛场所内有用餐需求,用餐应实行分餐制,就餐保持1米以上间隔,就餐时不得相互交谈。
7、比赛现场应配备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和救护车。
若有人员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时,不得带病参与赛事活动,并参照《新冠流行期间公众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后的就诊指引》执行。
8、加强对所有参与赛事活动人员的防疫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应在醒目位置张贴健康提示,现场播报安全提示信息,利用多种方式宣传预防新冠和传染病防控知识,提升防控意识和能力,提高防控工作的实效。
举办活动疫情防控预案3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社会发展工作部署,确保各类体育活动和赛事顺利举办,保护参赛人员、工作人员和观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建立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科学应对的体育活动和赛事新冠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
疫情防控期间,在低风险地区有序开展一定规模的体育活动和赛事,优先举办户外项目,视情况有序开展室内项目,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体育活动和赛事前准备工作
(一)组织实施。
由体育活动和赛事举办单位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应急小组,包括现场抢救组、物资保障组、医疗保障组、警戒保卫组、通信及交通保障组、善后处理组、事故调查组等,落实各组具体工作职责,并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二)物资配备。
准备防护物资,包括口罩、消毒剂/酒精、紫外线空气消毒灯、空调系统专用消毒剂、洗手液、肥皂、快速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配备体温枪等。
(三)设置隔离场所。
在活动和赛事场所入口处体温监测点及各医疗点附近设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便于疏散的临时留观隔离场所。
(四)预防性消毒。
加强室内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对休息室、卫生间、比赛器械、工作台、座椅等高频接触的场所和物品进行预防性消毒。
必要时对地面、墙壁等进行预防性消毒。
三、体育活动和赛事管理
(一)基本防疫要求申报。
1.人员申报。
活动和参赛所有人员要主动两次申报(报名前和检录前)14天内有无重点疫区旅行、生活史。
体育活动和赛事举办单位要禁止14天内有重点疫区旅行、生活史或有相关症状的人员参加,并收集留存信息。
2.体温监测。
对进出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和症状监测,观众需持健康码、通过监测后观赛。
发现体温≥37.3'C或有咳嗽、乏力、呼吸道等症状要及时报告,立即采取隔离观察。
3.合理布局。
对入口人员进行分流,降低人员密度,避免单个区域内人流量过大,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和聚集。
避免近距离接触,交谈保持1米以上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