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活动举办前14天内全体参展人员、搭建服务人员和展会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和“健康码”状态,针对来自市内、省内、跨省、境外不同区域和不同风险等级地区的活动参与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2.健康状况正常并取得xx“健康码”绿码,且近期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者方可作为工作人员。“健康码”非绿码人员,出现相关症状且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病例者,隔离治疗中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集中隔离期未满的密切接触者等,不得参加活动。
3.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一般不建议参加活动,确需参加的,需提供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能够出示包含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码”绿码,在测温正常且全程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参加活动。
4.参加对象不能提前确定的,由现场管控组负责“健康码”查验和体温检测工作,必要时增加流行病学史的询问等健康排查工作。
(三)现场管控组(安全保卫组)
职责:
1.负责活动期间人员健康监测。设置入口检查点,添置红外测温设备和安检门,对所有进入活动场所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核验“健康码”,收集健康信息。
2.做好宣传引导。在展馆、活动区等醒目位置设立告示牌,展区广播轮回播放等形式,提示参加人员遵守相关防控要求、注意事项和特殊情况下的求助方式,告知出现相关症状后应主动报告并自我隔离。宣传引导参加人员遵循“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规范,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活动期间尽量不扎堆、减少聚集等。
3.开展场馆巡查,密切注意活动相关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实时监控现场人流聚集情况,在入座、休息、用餐、如厕等环节加强人员疏导等组织管理,保障应急通道畅通,发现潜在风险及时整改。
4.加强场馆通风换气。活动期间保持空气流通,优先采用开门、开窗等自然通风形式,开启排风扇等抽气装置加强室内空气流动,按防疫要求使用中央空调通风系统。
(四)防疫消杀组(宣传广告组)
职责:
1.负责场馆和设施的消毒工作。按规定对各场所包括展厅、公共配套区域、各服务点、地下室停车场及公共区域、发现疫情人员等区域进行卫生防疫和消杀。增加对门把手、桌面、椅靠背、水龙头、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增加消毒频次。加强公共卫生间保洁和消毒。垃圾收集容器应做到干净整洁,防止满冒现象,日产日清,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
2.落实个体防护措施。负责防护服、眼罩、口罩、消毒液、免洗洗手液等应急物资的采购和配发工作。所有人员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卡口工作人员、保洁人员等加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应急处置等特殊岗位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配备防护服、防护眼镜等提高防护等级。
(五)应急处置组(后勤保障组)
职责:
1.设置临时观察室,指定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临时观察室位置应相对独立,室外标识明显,通风条件良好,尽可能配备独立的卫生间及流动水洗手设施。
2.负责应急情况处置:
(一)活动人员中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应当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及时转移至临时观察室进行观察,并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处置。
(二)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组织方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第一时间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配合做好限制人员聚集、封锁活动区域等措施。
三、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周密实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要深刻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按照防控领导小组的指令要求,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真正分解到人、落实到位。
2.严格落实人员准入机制。凡进馆人员必须持有xx市健康码,排除疫情高风险地区人员。要加强体温监测,发现异常者要迅速联系应急处置组,按规程就地采取筛查、隔离等措施,不瞒报、漏报、迟报,坚决守好第一道防线。
3.建立防控工作标准体系。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以标准化手段,建立“人员入场、日常管控、场内消杀、应急处置”等疫情防控标准化体系,筑牢阻击疫情防火墙。
4.强化日常巡查长效机制。严格按照重点区域每2小时巡查一次,一般区域每4小时一次的巡查要求,通过“金字塔型”逐级管理模式,对馆内参展商、采购商、工作人员的健康情况、个人防护、人员聚集、轨迹信息等内容进行巡查,做到巡查全覆盖、无死角,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响应、有序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