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境、物体表面、地面、复用物品等的消毒措施
1.空气消毒: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
普通操作间每日紫外线消毒至少2次,每次至少60分钟;洗消间及隔离操作间每日紫外线消毒至少4次,每次至少60分钟。
有人情况下可采用人机共存的空气消毒机,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无人情况下可以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终末消毒也可以用3%过氧化氢喷雾消毒,用量30ml/m3,密闭作用60分钟。
隔离操作间一患一消毒。
2.物体表面的消毒:诊疗设施、设备表面以及高频接触卫生表面,建议采用屏障保护,推荐使用铝箔、塑料薄膜等物覆盖,一患一更换,用防渗透铺单保护诊疗椅。
没有条件做到薄膜覆盖,则使用完之后立即消毒,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使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至少两遍)。
遇污染随时消毒。
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清除污染物,然后常规消毒。
清理的污染物可按感染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口腔疫情防控的规章制度2
1、布局合理,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分开,单独设置清洗、消毒室。
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2、从事口腔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持证上岗;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保持室内清洁,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4、每间诊室必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手套一人一换,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配戴防护镜。
5、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⑴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⑵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黏膜、穿破口腔软组织或骨组织的器械(手机、车针、扩大针、牙钳、解剖刀、挺子、骨凿、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根管器械、银汞充填器等)、敷料等必须达到灭菌。
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干热灭菌;
⑶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混汞机、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⑷控制照相室拍片过程的交叉污染,夹片器应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备用或使用避污袋一次性使用;
⑸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使用中效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⑹棉球、敷料等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4h,提倡使用小包装,瓶装麻醉药品开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抽出的药液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h。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⑺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6、使用中化学消毒剂应当定期进行浓度(如含氯消毒液每日监测)。
7、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口腔疫情防控的规章制度3
一、口腔诊疗工作中主要风险点
二、工作人员防护标准
(一)一级防护
(二)二级防护
(三)三级防护
三、诊疗环境管理四、诊疗操作防控管理
一、口腔诊疗工作中主要风险点
口腔诊疗操作常常贴近病人口鼻,易受飞沫影响;部分口腔操作如使用气动高速涡轮手机和口腔超声设备操作,除产生飞沫外,还可以产生气溶胶。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呼吸道防护,诊疗环境通风与清洁消毒及手卫生。
二、工作人员防护标准
医疗机构内所有工作人员须遵守《医务人员新冠肺炎疫情个人防护指引》,确保防护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