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消毒灭菌制度
1、消毒药械的使用,必须具有要求相关证件,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2、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注射器、针灸针、针头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
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
3、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对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可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对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剂等可选用干热灭菌;对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消毒、灭菌;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的消毒剂擦拭。
4、消毒剂的使用,应当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说明书应有批准文号、有效成分及其含量、配制方法、应用范围、使用浓度、作用时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等。
5、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灭菌的医务人员应熟悉各类消毒剂的杀菌性能、特性、配制方法、稀释方法、配伍与使用禁忌、可能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熟悉消毒效果监测技术,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定期监测。
6、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可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如内窥镜、传染病人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清洁处理,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要求,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7、根据物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医务人员感染防护制度3
一、医疗机构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符合标准、能应对各种暴露风险所需要的防护用品如: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鞋套等。
二、在高风险病区、隔离病区或传染病区应设有专门的缓冲区域,配备充足的防护用品,设置穿衣镜、靠椅、污衣袋、医疗垃圾桶及沐浴设施等。
三、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做好各区域的清洁消毒及登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四、在医务人员频繁操作的医疗活动场所和出入口应设置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和设备。
五、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我院《手卫生管理制度》,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将接触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六、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前应树立标准预防的理念,掌握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应用原则和技术要求。
七、遵照标准预防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知晓所有患者的体内物质如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可能具有传染性,需进行相应的隔离和防护。
八、医务人员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对适宜。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防护级别。
1、一般防护
(1)防护对象: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医务人员。
(2)防护配备:工作服、医用口罩。
(3)防护要求: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
(1)防护对象:发热门诊与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
(2)防护配备: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3)防护要求: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区域是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
(1)防护对象:进入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安置地或为患者提供一般诊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