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志愿者活动有力增强了社会保障功能。着眼于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居民安居乐业,社区志愿者广泛与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障人士、
孤寡老人结对帮困,积极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有效实现了社会保障功能在社区的延伸,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街道志愿服务活动比较活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面前还有差距,社区志愿者工作顺应形势的能力尚待提高。从目前来看,制约和影响街道社区志愿者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出多头,缺乏统一管理。街道虽然建立了志愿者总队,但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和协调统筹,导致志愿者分队称谓繁多、档案重置。目前,街道就有科普、日防夜防、法制宣传、环保、交通值勤、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等志愿者队伍20支以上,这些志愿者队伍由街道不同部门、社区以及单位自行组建,从登记注册到工作记录都存在大量重复性要求,无端增加了工作负担。平时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组织,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2、管理散乱,缺乏机制保证。目前,街道社区志愿服务还停留在搞活动、上项目的阶段,短期性、随意性强。主要表现为:(1)没有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机制,造成志愿服务供给信息匮乏;(2)没有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反馈机制,缺乏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同和肯定;(3)没有建立志愿服务需求信息采集机制,社区内大量的服务需求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反映出来;(4)没有建立志愿者约束激励机制,志愿者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内化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动力。
3、宣传无力,缺乏正面引导。近年来,街道对志愿者活动也有报道,但忽视了典型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对志愿者活动中所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个人鲜有及时、持续、系统的宣传报道,宣传的手段还较为单一,时间上也缺乏连续性,影响了典型作用的发挥。
4、参与面窄,缺乏活动载体。尽管街道几年来相继开展了“三百工程”、“在职党员联系社区”、“文明在我脚下”交通文明值勤宣传等志愿者活动,各社区也有社区课堂、法制宣传站、便民设摊服务等一批活动载体和阵地,但仅限于特定人群,很多志愿者都是老面孔,真正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载体并不多,志愿者活动的能量还有进一步挖掘释放的空间。
5、存在误解,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社会上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误解,严重影响志愿者工作的持续开展。
主要表现为:
(1)形式主义论。
认为开展志愿者活动是逢场作戏、摆花架子,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和工作宣传的需要,没有实质内容。
(2)无用论。
认为抓志愿者工作没有实际效果,只能增加工作量,忽视了志愿者活动对人素质的内化作用和对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
认识上的偏差严重阻碍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壮大。
三、主要对策及工作设想
加强社区志愿者工作,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在社区志愿者工作的阵地建设、人员配备、管理激励等方面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要在
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下形成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自我良性运行状态;
要使每一位志愿者都乐意在社区内从事服务、贡献力量。
根据街道实际,现提出如下工作对策和设想:
(一)加强基础建设,构建街道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1、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设。
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思路,街道志愿者总队办公室设在街道文明办,具体负责街道所有志愿者服务资源的管理、统筹、调配以及街道层面志愿者队伍的登记管理工作。
18个社区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构成组织网络,社区支部书记为服务站负责人,负责本地区志愿者注册登记、信息管理、服务评估,协调和配置社区内的所有公益服务资源,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培育发展本地区层面志愿者队伍等工作。
2、实行志愿者注册登记。
依托18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开展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制作颁发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将其作为志愿者身份证明、业绩证明和奖励依据,着力建设一支以注册志愿者为主、管理型志愿者为核心的高素质、多层次、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3、强化志愿者信息管理。
按照志愿者登记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服务时间等进行分类,由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输入街道社区政务平台数据库,实现18个社区资源共享,便于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对接。
既避免了信息重复,又方便了信息查阅和组织活动。
可考虑与实有人口数据库实现数据对接,丰富信息内容。
(二)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促进志愿者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1、建立认证反馈机制。
推行“小时制”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完成志愿服务的小时数作为考核注册志愿者的基本标准。
积极倡导注册志愿者每年至少参加48小时志愿服务。
志愿者每次服务时需携带志愿者注册登记证,如实在志愿者注册登记证上填写服务内容、服务小时数,并由服务对象或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确认。
每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对在本地区注册的志愿者服务情况进行一次认证评定,并报街道文明办备案。
2、健全招募工作机制。
改变以往“拉壮丁”式的招募办法,以自愿为主,通过各类宣传阵地,长期刊登志愿者招募启事和登记办法,为志愿参与社区服务的市民提供信息。
各条线、单位如根据工作需要或上级要求实施志愿者招募,也主要从志愿者数据库中筛选物色,避免重复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