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课期间教学质量提高措施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欢迎阅读下载。
网课期间教学质量提高措施方案1
一、网络教学提高学生专注度和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预习。
要求学生在每次上课前必须在网络平台(比如:超星)上看相应的视频教学资料,时间不要设计过长,大约10~15分钟左右,简单介绍一下,本次课要讲的一些主要内容。
而且学生看视频教学资料的时长要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核因素。
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上课前有一定的时间预习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上网课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能使网络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一些。
(二)考勤。
网络教学考勤与传统课堂上的考勤有本质区别,传统课堂上的考勤教师能见其人,闻其声,而网络教学课堂上,教师无法看到真人在不在网络课堂上,能看到的只有网络平台上的一个签名(当然这时也可要求学生开视频考勤,但也有学生会有不同的理由拒绝开视频)。
笔者采用的方法是:一是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比如:腾讯会议)上签到,签到后,每个学生必须将其名字修改为:学号姓名。
但是采用了这个方式,你只能保证学生在平台上报到了,但网络授课时,他在不在电脑、手机、平板的前边听课是无法保证的。
二是课堂上随机不定时点名,此时要求学生打开视频,凡是在点名时没在屏幕前的学生视为违纪,并作记录,而且这个记录最终要与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挂钩。
点名的时间段不定,可以是上课开始,也可以是中间任一个时间段,或者要下课时进行。
每次随机点名的人数不要太多,以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
这样给学生极大的震慑,至少可以保证他在上课时要在屏幕前。
(三)每堂课前测试。
每堂网络教学课前,设置一个3~5分钟的时间段做一个开卷小测试,学生可以看书,可以看笔记,可以上网搜索,但时间最多只有5分钟,可以设置5~10题的选择或判断题,主要考察上一次课的重点或难点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掌握,该成绩要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的总评成绩。
测试的结果也可以作为教师上课教学进度和难度控制的一个参考依据,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中有数,不至于盲目教学,教与学脱节。
(四)被动问题回答。
为了提高学生在网络课上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制学生在屏幕前听课,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被动问题,主要考察学生是否在屏幕前听课,要求凡是被点名点到的学生必须回答,而且回答问题答对加1分,答错扣1分。
(五)主动问题回答。
除了在课堂上设置被动问题外,再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主动问题,让学生抢麦回答,回答正确加分(分值视问题的难度系数可以设置为2分、3分甚至更高),回答错误不扣分。
让学生敢于在网络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
由于是网络教学,往往会发生在传统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在网络教学课堂上积极回答主动问题。
(六)作业。
要求学生每一次把布置的作业做在作业本上,然后再使用拍照的方法把作业制成WORD(或WPS)文档提交,作业完成情况也要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的总评成绩,而且以后疫情结束到校上课时,要上交纸质作业本。
用这种方法提交作业,可以有效地杜绝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相互拷贝作业文件,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做电子作业的兴趣。
(七)每章后考试。
每章节讲授完毕,可以随堂用超星App进行20分钟左右的考试,出题最好是客观性的题目,比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这样学生考试完毕,马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在班上的成绩排名,频繁的测试和考试,会让学生对考试不再畏惧,对考试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期待感和成就感,由于是机器判分,也不会增加教师太多的工作量,同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方法采用后,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规范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希望还有好的方法的同行,能交流教学方法,共同提高,能圆满地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学工作。
二、学生反映教学效果
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后,效果怎么样,针对一些关心的问题在网上用腾讯文档的收集表,收集了学生反馈的意见。
(一)预习效果调查。
由于学生在家上网课,拿不到学校上学期预订的纸质教材,给每个学生推送了pdf的电子教材和相应的视频教材。
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上课前都进行预习,预习时可以看电子教材,也可以看视频教材,但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效果更好,进行了网络调查,受访的学生有90人,52%的学生认为看电子教材的效果好,48%的学生认为看视频教材的效果更佳。
从得到的结果看,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的习惯不同,喜欢看书学习和看视频学习的同学的比例几乎相等。
(二)网络课考勤调查。
除了网络平台签名以外,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在屏幕前上课听讲,教师上课时,随时可能进行随机点名,也设计了一个网络调查问题,“你认为这种方法的效果怎样?”有63%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效果较好,有30%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的效果一般,只有7%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的效果不好。
从得到的反馈结果来看,这种方法的效果还是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