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疫情期间公共场所消杀方案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疫情期间公共场所消杀方案1
一、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
1、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对全环境尤其是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门把手、电梯按钮、椅背、台面、水龙头等)每日开展2—3次清洁擦拭,在条件允许时开窗通风。
2、加强手卫生:为服务人群提供足够的水龙头、洗手液,张贴六步洗手法示意图。
3、预防性消毒: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门把手、电梯按钮、椅背、台面、水龙头等)每周进行2—3次预防性消毒,不应对地面、墙面使用消毒剂。
露天环境不必消毒。
良好的清洁相当于低水平消毒,不应随意增加消毒剂使用次数或浓度。
配制方法:使用有效氯含量50%的消毒剂泡腾片,1片加1公斤水;或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的“84”消毒液,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
现配现用,如需保存应加盖,且不得超过24小时。
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戴手套、口罩,用抹布沾取上述消毒液后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之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二、公共交通工具的清洁消毒
1、做好交通工具的内部清洁卫生,对全环境尤其是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椅背、抓手、扶杆等)每日开展2—3次清洁擦拭,在条件允许时开窗通风。
2、预防性消毒:使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椅背、抓手、扶杆等)每周进行2—3次预防性消毒,不应对地面、车体墙面使用消毒剂。
良好的清洁相当于低水平消毒,不应随意增加消毒剂使用次数或浓度。
配制方法:使用有效氯含量50%的消毒剂泡腾片,1片加1公斤水;或使用有效氯含量为5%的“84”消毒液,1份消毒液,加入99份水。
现配现用,如需保存应加盖,且不得超过24小时。
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应戴手套、口罩,用抹布沾取上述消毒液后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之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三、终末消毒
发现确诊病例后应开展一次终末消毒,随后转为每周2-3次预防性消毒。
终末消毒的对象是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的所有物体表面、用品、空气,具体方法如下:
1、环境表面和常用物品
对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的所有物体表面使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对象包括地面、墙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
如环境表面被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污染,应先使用吸湿性材料吸附、擦拭掉大部分污染后,再使用2000-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
用抹布、拖把沾取配制好的消毒液进行擦拭或使用喷雾器喷洒,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之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使用后的抹布、拖把消毒、清洗、晾干后可再次使用。
电话、鼠标、键盘等设施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可洗涤的织物按500mg/L浓度配制含氯消毒液进行清洗。
工作人员的胶靴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护目镜可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或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2、空气
可用紫外线消毒灯对空气(按1.5W/m3配置数量)照射消毒,时间为60分钟。
可采取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根据消毒空间大小选择具体型号),时间为60分钟。
可使用3%过氧化氢、5000mg/L过氧乙酸、5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按照20mL/m3~30mL/m3的用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保持60分钟后通风。
疫情期间公共场所消杀方案2
为做好公共场所消毒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输入和蔓延,X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XXX市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
一、消毒的一般要求
(一)、过氧乙酸适合于室内空气消毒、表面擦拭消毒;
(二)、含氯消毒剂适合于表面、地面、分泌物(排泄物)、垃圾、厕所和洁具的消毒;
(三)、酒精(乙醇)适合于办公用品和手表面擦拭消毒。
(四)、严格按照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和配制相应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