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际机场口岸等可能存在风险的环境,每2周至少进行1次高频接触环境抽样检测。
加强机场公共区域门把手、公共座椅、电梯开关、摆渡车辆、卫生间、洗手池表面等环境核酸检测。
(十二)加强防控形势预警
依托属地联防联控机制,强化数据共享和信息通报,密切跟踪病毒毒株变异和传播特性,建立定期会商研判机制,评估机场各类从业人员特别是高风险岗位人员防护要求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完善防控方案,做到早预警、早指导、早防范。
按“一班一策”原则,结合入境航班始发地疫情形势以及前期输入病例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十三)强化机场常态化防控
1.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
结合机场相关疫情的流调溯源,系统梳理分析和编制相关经验、警示案例材料,组织全覆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
将疫情防控作为从业人员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作风治理措施,大力整顿缺乏敬畏、不严不细不实等问题,确保机场全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持之以恒做好防控各项工作。
2.严格落实联防联控要求。
根据国内疫情形势和机场所在地风险等级,及时调整进出航站楼、安检通道等验码、查证及相关管控措施,动态调整机场高风险岗位人员防护要求,防止疫情向机场回流倒灌,坚决阻止疫情通过航空渠道传播扩散。
加强机场内防护知识宣传引导,提高旅客的自我防护意识,提升机场区域人员群防群控水平。
(十四)强化培训演练
针对机场特别是大型机场运营管理专业性强、协同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持续提高管理团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专业培训,提升业务管理与疫情防控统筹水平。
要加强机场区域现场培训指导,对所有机场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防控常识、防控流程、防控手段等疫情防控业务培训,提高精准防控能力。
组织编写容易理解操作的宣传导引,对包括保洁员、搬运工在内的机场全体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持续强化一线员工疫情防控的主动性、自觉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定期组织入境航班疫情防控工作演练,从制定预案、操作流程、突发情况处置、工作衔接等方面进行全要素全流程综合演练,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切实堵塞入境航班船舶的疫情防控工作漏洞。
(十五)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
以“防扩散”为首要目标,持续完善包括预警决策、协同处置、信息发布等在内的应急处置方案预案,纳入当地政府防控应急预案体系。
重点细化病例转运救治、全员核酸检测、人员隔离疏散、区域封控消杀、客货航班调减等应急处置程序,做好核酸检测场所力量、转运车辆、隔离场所等资源统筹调配。
定期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熟练掌握防控指南、流程和标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实现快速精准处置。
当机场一旦发生高风险岗位人员或其他中低风险人员感染时,应立即开展快速流行病学调查,并在6小时内完成。
对密接、次密接、潜在密接者和可能暴露的重点人员实施快速隔离管控。
当机场发生3例(含)以下高风险岗位人员感染时,应在24小时内完成机场全员核酸检测,及时开展感染人员工作休息场所的终末消毒。
如隔离管控人员超出已采取封闭管理的高风险岗位人员范围,应立即采取进出机场管控措施,开展大规模消杀,并视情调减航班量。
当机场发生3例(不含)以上高风险岗位人员感染、或其他中低风险人员偶发感染时,应在12小时内完成当天到岗人员核酸检测,其他轮岗休息人员就地自我隔离,在24小时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
立即实施严格的进出场管控措施,对机场区域全面消毒,及时将航班量调减到最低。
3.加强信息通报协查。
建立扁平化信息通报机制,确保及
时高效通报信息,为应急处置提供有效支撑。
第一时间上报机场高风险岗位人员感染信息,将感染者前5日内参加航班保障或旅客服务的全部有效信息同步推送至相关机场、航空公司,协同完成重点人员反馈、排查、处置,避免漏管失控。
(十六)全面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1.改进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及时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系统提高防控能力。
在确保安全生产基础上开展管理制度再造,将疫情防控措施要求纳入机场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与疫情防控相适应。
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充分识别入境航班保障、设施设备运行、人员作业操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点,不断调整完善业务流程,确保风险得到及时管控。
开展保障方式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机器替代率,减少高风险环节和岗位人员,提高可持续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