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
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
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动态跟踪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四)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领导小组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五、责任追究
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一岗双责”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建立健全奖励及责任追究机制,对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人员,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制。
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银行舆情风险处置应急预案精选6
为建立健全我行舆情监测体系,有效保障我行声誉,消除负面舆情特别是网络负面舆情对我行的不良影响;及时收集民意及客户回馈,保障客户及我行、行内员工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我行自接到相关文件后,领导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如下工作:
一、明确我行舆情工作承责部门及联系人员。
为保证网络舆情监测及银行声誉风险排查的有效开展,经领导研究决定,我行的舆情监测部门有稽核监保部负责并由该部门指派相关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以及相关信息的上报、轮值监测等工作。
二、开展行内自查工作。
为及时掌握行内员工的异常行为动向,及时防范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或借用银行声誉从事违规违法行为,我行已在近期在行内组织开展员工的异常行为排查,排查事项涵盖工作中的异常行为表现、组织纪律方面的异常行为表现、个人行为方面的异常行为表现以及涉嫌“黄赌毒”等的九种人排查。
并采取背向交互判断以及抽查谈话,等方式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有效。
经过此次排查,暂未发现有异常行为员工。
三、建立与地方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的接访部门的信息交流渠道。
为了保证在第一时间获得群众、客户、员工的信息以及上访原由,直面问题,及时查找自身不足,我行积极与地方政府及监管机构的接访部门联络,确保出现相关信访问题后,及时接受信息,及时查找事由,接受监督。
四、我行继续开放信函、电话、传真、直接来访、网络等形式的信访接待工作渠道。
及时接收信访信息,并保证每一个信访问题都得到及时、认真的回复。
此外,我行不定期核查客户意见簿所登记的客户投诉及建议,并对异常情况实施问责制度。
截至报告日,我行暂未发现行内、行外及网络负面舆情风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行将不断强化工作力度,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防范我行声誉风险。
银行舆情风险处置应急预案精选7
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商业银行舆情危机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突发了,若不能及时处理舆情事件,可能对本行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对于银行单位来说,为了能够及时有效预防潜在的网络舆情舆论危机,降低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和提升好银行的声誉和形象,就需了解商业银行舆情危机爆发原因,做好商业银行的舆情监测工作。
商业银行舆情风险发生的原因
1、公众对银行的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进步,公众维权意识正不断增强,但大部分银行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知识和相关制度、流程、条件、监管要求等了解不全。
在碰到具体情况时,由于与银行工作人员产生争执,产生消费疑虑,进而引发投诉和负面舆情。
2、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或不主动。
目前,银行对外披露的信息除监管部门的规定内容外,更多偏向于业务营销。
然而在宣传过程中,主要展现产品的优势,对存在的风险往往提示不足。
在发生负面舆情后,由于缺乏顺畅的接待、沟通和处理机制,银行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情况说明,不明真相的网民受网上言论误导,非常容易出现情绪化的偏执言论,导致负面舆情迅速发酵。
3、自媒体时代,网民自我意识觉醒。
自媒体网络的虚拟环境和匿名性特征消解了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公众摆脱了角色、身份等的限制,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的“情绪化问题”和“情绪型言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