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建议教师朋友把在学校课堂中“40~45分钟”的课程内容,拆分成“10~20分钟左右”的内容量,每段课程有独立知识点且彼此独立,而不是像课间休息一样,简单的从时间上进行分割。
从事自媒体、内容付费以及互联网领域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在互联网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在“碎片时间中”得到观看与传递的,比如:微信文章、抖音短视频、网剧等。
不需要预留太多的时间,可能你在乘公交、吃饭、等电梯时,包括上厕所时,都可以阅读浏览这些内容。
大家可以参考“李永乐老师”的教学视频的知识点与时间把控。
主要是录播课,交互性略有不足,更多的是参考知识点的数量以及表现形式。
2.增强交互性,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实时交互,及时反馈」,本身便是互联网的产品核心,面对同时几十人、上百人,甚至更多人数的在线的线上课堂,交互方式和交互的点,必然要超过学校课堂授课时的数量。
不能采用“单向输出”的方法,教师一直说,学生只能听。
这样的话,哪怕只有20分钟的课程,学生也一定会有流失。
之前老师备课,课件内容大多会贯穿45分钟,虽然会加入少量的提问和出题解答,但主要还是老师在讲。
那么,将课程碎片化后,休息的时候时间自然增多,也就为交互学习流出了时间。
比如在课件中有一道数学题,求结果的数字是多少,让学生在左下角的对话框中回复自己的答案。
这时就能反映出谁在听课,谁在计算,谁马虎谁没学会(结果错误)等,通过这种交互,有效的跟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效。
当然在课堂进行时,学生可以随时发送问题,统计或逐一进行回答。
3.主动减少课堂内的教学内容
想让课堂交互性与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就必须主动对常规的教学内容做减法。
因此就要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更精细的设计,提炼其中的知识点,梳理出哪些内容适合课内讲,能进行互动和讨论的;什么内容适合课外阅读,比如教材、网络资料、课件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课内讲的课程内容,与课外学习阅读的内容并非是相同的、复制的。
不是提前把课件发给学生,提醒他看一遍,对课内学习有好处……这还是在占用学生的时间与注意力,又回到了交互性低、无法及时有效的跟进学生学习的进度那个原点。
保留和筛选的内容,并非是优劣或者矛盾的,而是彼此互补。
老师想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能提前预习,比如让他在课前或课后把第XX页的课文读几遍,问题是“老师怎么能知道学生有没有提前预习呢?”或者说,老师根本就不想知道。
也看到许多老师的课件,如同“经文”一样,满屏的都是文字,更像是一篇文章。
也许这些文字都是课程的重点,只不过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提炼和筛选。
在课件中把知识点清晰的展示,方便学生截图保存。
4.利用线上教育的工具,通过数据的反馈,跟进教学质量
这里用钉钉举例:
每次课程直播之后,在直播回放中,可以查看“直播时长”、“点赞数”、“已观看学生”,“消息数量”,以及每位学生观看的时间。
其中,“消息数量”与每位学生的“观看总是长”,能够看出本次课程,哪些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哪些学生没上课、哪些学生没互动等等。
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跟进、叮嘱。
5.阶段学习成果测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考试
有计划的对阶段学习成果测试,有助于检测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效,但是学生不在学校,同时不建议要求父母空出时间,对学生进行监考,无法满足闭卷测试的条件。
因此,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针对开卷考试设计试题,允许通过教材与网络查找材料,限定时间填写、提交。
当然,这可能出现学生之间传递答案,这就要从以往的教育中,进行“价值树立”,应以巩固知识内容为主,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分数排名,否则这种情况很难避免。
最后,说说对线上教育的优势、未来发展和可能的带来影响:
在上述内容和自身感受中不难看出,线上教育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教学成效相对差、注意力不集中、受网络波动影响大……同样,线上教育的优势十分明显。
1.随时可以回放、重复观看:
能为学生提供加深记忆与课后复习的材料;
2.可进行大规模授课:
无论是10、100、100还是10万人,可以同时上课与互动,若在教室中同时有这么多人上课,可能连黑板都看不到;
3.就像电商出现后,实体商场已然存在,传统课堂不会消失,但线上教育能有效的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