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6.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的模式来了解教学计划的辅导与执行情况。
7.教师要实施教学质量研究与相关资料反馈工作,定期开展质量研究会议。
应用多种反馈方式实施跟踪检查,以此来提升教学品质的管理能力。
五、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制度是强化班级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班级注重制度的构建,应用制度管理学生,做到制度管理与情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奖罚分明,一视同仁,让班级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所有师生都做到严格遵守制度。
最重要的是求真务实抓落实,把制度落到实处,做到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使教学常规工作落到实处,产生效果,收到实效。
通过以上方法措施,一个学校的网络教育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来提升教学品质,还有很多的措施与方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落实工作,才可以在教学改革的潮流中获得长久的发展,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品质及办学能力。
如何提高网课教学质量4
网络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各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网络教学跨越时空、交互性强、资源丰富、共享名师,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提高教学效率和实现终身学习。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人对网络教学认识不到位,师生参与网络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网络教学效果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
影响网络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建、教、学、管”等方面探索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关键环节。
一、把好网络课程建设和维护关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础平台,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分析等都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网络课程的质量对网络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设网络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其表现形式,要注重学习环境设计,防止仅以电子化教材或课堂教学录像充当网络课程,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灵活表现教学内容;要注重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方便学生拓展知识和个性发展;要完善导航功能,菜单和超连接标注要明显,要有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防止学习时迷航;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考知识更要考应用,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投入教学的网络课程,应尽可能选择版本权威或名师主持制作的课程,如教育部立项建设的精品网络课程、各类评比产生的优秀网络课程等。
无论网络课程来源如何,在实施教学前,都要针对教学对象特点,对网络课程进行认真梳理和维护。
特别是对引进的课程,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消化,反复测试,不能因为功能上的缺失或内容上的错误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网络课程的维护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完善其功能,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除了教学内容的多维度展示外,还应该包括讨论交流、辅导答疑、教学评价、学习日志等功能模块,如果网络课程的功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必须要求课程开发人员加以完善;第二是进行内容维护,主要看课程结构是否完整,内容展现有没有错误,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否适合网络教学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网络课程中的教材、资源、试题等进行修改完善,及时补充本学科最新知识。
第三是更新教学信息,包括修改课程标准,发布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提示教学方法,提出教学具体要求,录入任课教师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等。
对网络课程的维护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个别问题随时修改补充;进入一个新的教学周期前,要进行完整维护;当课程内容或教学对象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进行全面修改更新;即便基本情况没有大的变化,每隔2-3年也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一次重新修订,以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性、先进性和完整性。
二、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有人认为,网络教学中教师已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把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等通过教学提示告知学生,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与计算机“人-机对话”,开展网络教学,教师将面临“下岗”危机。
其实不然,网络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相互分离,学生得不到同步激励,也体会不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会缺乏学习信心。
特别是网络教学发展初期,学生还习惯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对网络学习方式还不够适应,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引导,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学生认为教师对网络教学过程的引导和控制非常重要,他们希望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教师的存在。
计划引导。
就是利用教学公告及时提醒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虽然网络教学是个性化学习,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但为了便于协作学习,避免少数学生不能如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通常应确定阶段学习目标。
对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时督促,不能放任自流。
交流引导。
就是要利用在线讨论工具组织交流。
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发布讨论主题,必要时可组织分组讨论或网络辩论,对学生发布的优秀帖子应设为“精华帖子”予以肯定,鼓励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情境中互相学习。
教学实践中发现,凡是有教师参与的讨论,并选择合适的讨论主题,学生跟帖的热情都很高,教学效果显著。
评价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