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养老机构在产业化进程的写照,是产业化进程中的融资难点问题。
3、医护人才引进难
大型养老机构的服务重点是医疗护理服务,而要引进有经验的、中高级专业医护人员难度较大。
在医院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机制,如果某位专业医护人员到养老院的医疗康复室工作,要想从初级职称向中高级职称晋升,这几乎是不可能。
因此,大型养老机构不仅不能吸引专业医护人员加盟,也很难培养出自己的医护队伍。
例如,广州市良典养老院引进一名主任医师出任院长,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管理的原因,只得被迫辞去公职,放弃近30年的工龄和相应的福利待遇。
4、经营风险大。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粗放式的医疗护理已经不适合养老机构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
由于大型养老机构的企业规模较大,人们认为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赔偿能力,因此对于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当,老年人的子女往往不容易包涵和谅解,甚至有意将矛盾激化,向医疗事故纠纷的法律程序方面推进,最终导致养老机构的赔偿。
当然人们法律意识增强有其积极一面,但养老机构由于医疗条件、人员素质的原因往往处于弱势状态。
从主观角度来看,大型养老机构都愿意开办与之规模相配套的老年病医院,但卫生部门的规章制度、审批程序等并不能予以支持,客观上加大了大型养老机构的经营风险。
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利用目前国家民政部政策在运营模式上既有公建公营的,又有公建民营和民办公助的。
有利因素采用租赁,自建在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地区开办。
投资微型社区养老院,床位约为30张,成本
月人力成本:16000元
杂项:10000元
收益
收入:35000元
纯利:约10000元
小型家庭养老院模式。
即开办者利用自有住房,在照料自家老人的同时,招收社区老人养老。
小型家庭养老院床位设置一般为6~15张,由开办者家庭成员为老人服务。
日托养老模式。
即“朝至夕归”式养老,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近,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供应饭食,晚上各自回家。
全市现有各类托老所近30家。
居家养老模式。
即由政府组织失业人员进行养老技能培训,通过购买公益服务的形式提供养护员补贴,安排到特困老人家中提供养老服务。
货币化养老模式。
即政府出资为特困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
选择居家养老,政府每月发放“代币券”,由特困老人凭券自主选择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选择机构养老,老人可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养老机构,用养老金(低保金、房屋租金等)作养老费,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和养老院减免。
暖巢管家养老模式。
即为空巢老人配备管家,负责老人日常生活照料、身体健康监护、生活用品代购配送、健康咨询、休闲娱乐等,有2台专门的配送车和52名专业人员,登门为老人服务。
目前接受服务的老人有732户、8500人次。
异地互动养老模式。
即老人在当地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登记,由养老机构或中介机构联系到外地养老机构养老。
养老助教模式。
即发挥国内外老年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发挥知识技能特长。
信息化养老模式。
即把信息化手段融入养老服务中,提高养老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