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疫情防控政策、医疗救治服务措施及健康科普等信息的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政策要点解读,推动医务人员和群众科学合理认识新冠疾病特点,认识到疫情形势发生变化后就医模式调整的必要性,充分落实各方责任,调整医疗行为和就医行为,推动各项优化措施落地见效。
医护人员感染新冠处置方案2
为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新冠,以致人手短缺,医院首先应做好新冠患者的分流工作,尽可能避免因患者走动造成院内传播。
医院应对患者分组,即令感染同种传染病的患者同处一地。
所处区域可以是一间多床房、病房的部分区域或整间病房。
若确定划设新冠患者病区,则该病区与非新冠患者病区必须存在物理分界,必须具备新风系统。
新冠病区必须拥有独立的出入口,不得与其他诊区之间存在通路。
病区内必须配置必要设备,最好不要邻近脆弱患者病区。
可以考虑使用便携式新风系统,以增加公共空间的通风。
如有条件,可以考虑降低新冠病区的患者密度(比如隔床安置患者)。
新冠病区若置于诊室内,则应避开高人流区域,标识应清晰,且应位于安全区域,以便医护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设备。
如有可能,仅安排有能力穿脱个人防护设备的医护人员进入新冠病区工作。
应对无急性呼吸道感染且无新冠流行病学风险的患者、有急性呼吸道感染但无新冠流行病学风险的患者、疑似或确诊新冠患者或其家庭密接,建议采取阶梯式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常规、飞沫、空气传播。
1.每家医院都必须具备从急诊部延伸至整个院区的患者转运通道;
2.患者的转运必须仅限于必要用途。
接收患者的科室或病房工作人员应被告知,患者确诊或疑似患有新冠;
3.转运前必须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设备,转运完成后必须脱去;
4.为进行传播源控制,患者进行病区间转运时,在可以忍耐的条件下必须佩戴医用口罩,不得在公共区域停留。
对医护人员本身来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新冠,无疑是第一要务。
1.应在远离新冠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区域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例如,不要停留在隔离区内记录病情;又如,当医护人员无需亲自到场时,使用闭路电视系统与隔离区的患者沟通);
2.工作时,应遵循“先洁净区再污染区”的原则(即先接触清洁的身体部位或表面,再接触不洁或污染严重的区域),并减少接触污染物的机会(如调整眼镜位置、揉擦鼻子,或先用手套接触新冠疑似或确诊患者及其污染或可能污染过的表面后,再触摸面部)。
此外,避免使用已被污染的手套进行不必要的环境表面(如电灯开关和门把手)接触,以防接触污染。
3.完成工作和/或除去个人防护设备时,院内工作人员必须先彻底洗净双手,在此之前应避免用手触摸脸部,包括眼鼻嘴部。
对于医疗废物产生的污染及可能造成的传播,医院方面应高度重视。
该局指出,必须确保院内系统能够完成以下工作:
1.区分洁净区域(比如穿戴个人防护设备的区域)与可能受污染的区域(比如脱去个人防护设备的区域);
2.处理废物和其他可能具有传染性的材料;
3.清洁、消杀、维护可重复利用设备及个人防护设备。
常规策略如下:
1.确保医护人员达到新冠疫苗接种要求。
如不适用,则鼓励接种官方建议剂次的疫苗;
2.了解正常的人员配备需求,明确正常情况下保障安全工作环境及患者护理所需的最少人员数量;
3.了解新冠疫情在当地的流行病学相关指标,如社区传播情况;
4.必要时,与当地医疗保健联盟及联邦、州和地方公共卫生合作机构保持沟通,确定额外的医护人员资源。
例如,额外雇佣医护人员、返聘医护人员、录用学生或志愿者。
医疗机构及相关负责人如预计人员将出现短缺,则采用应急措施,为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做好规划及准备。
主要措施包括:
1.调整工作时间表,额外雇佣医护人员,将特定医护人员调至患者护理岗;
2.取消所有非必要手续及探视。
调动这些岗位的医护人员,支援其他患者护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