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好网络课程建设和维护关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础平台,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分析等都要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网络课程的质量对网络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设网络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其表现形式,要注重学习环境设计,防止仅以电子化教材或课堂教学录像充当网络课程,要针对网络学习的特点灵活表现教学内容;要注重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方便学生拓展知识和个性发展;要完善导航功能,菜单和超连接标注要明显,要有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防止学习时迷航;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考知识更要考应用,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投入教学的网络课程,应尽可能选择版本权威或名师主持制作的课程,如教育部立项建设的精品网络课程、各类评比产生的优秀网络课程等。
无论网络课程来源如何,在实施教学前,都要针对教学对象特点,对网络课程进行认真梳理和维护。
特别是对引进的课程,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消化,反复测试,不能因为功能上的缺失或内容上的错误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网络课程的维护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完善其功能,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除了教学内容的多维度展示外,还应该包括讨论交流、辅导答疑、教学评价、学习日志等功能模块,如果网络课程的功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必须要求课程开发人员加以完善;第二是进行内容维护,主要看课程结构是否完整,内容展现有没有错误,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否适合网络教学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网络课程中的教材、资源、试题等进行修改完善,及时补充本学科最新知识。
第三是更新教学信息,包括修改课程标准,发布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重点,提示教学方法,提出教学具体要求,录入任课教师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等。
对网络课程的维护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个别问题随时修改补充;进入一个新的教学周期前,要进行完整维护;当课程内容或教学对象发生较大变化时,应进行全面修改更新;即便基本情况没有大的变化,每隔2-3年也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一次重新修订,以保证网络课程的教学性、先进性和完整性。
二、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有人认为,网络教学中教师已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把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等通过教学提示告知学生,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与计算机“人-机对话”,开展网络教学,教师将面临“下岗”危机。
其实不然,网络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相互分离,学生得不到同步激励,也体会不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会缺乏学习信心。
特别是网络教学发展初期,学生还习惯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对网络学习方式还不够适应,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引导,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学生认为教师对网络教学过程的引导和控制非常重要,他们希望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教师的存在。
计划引导。
就是利用教学公告及时提醒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虽然网络教学是个性化学习,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但为了便于协作学习,避免少数学生不能如期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通常应确定阶段学习目标。
对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时督促,不能放任自流。
交流引导。
就是要利用在线讨论工具组织交流。
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发布讨论主题,必要时可组织分组讨论或网络辩论,对学生发布的优秀帖子应设为“精华帖子”予以肯定,鼓励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情境中互相学习。
教学实践中发现,凡是有教师参与的讨论,并选择合适的讨论主题,学生跟帖的热情都很高,教学效果显著。
评价引导。
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考评。
可以利用布置作业、学生自测和组织单元测验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标准,知道如何才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提倡采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遵循客观性、发展性,重视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从多个维度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客观地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以达到其自我提高的目的。
情感引导。
旨在谋求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提高网络学习的热情。
网络教学中,学生在孤立的环境中通过鼠标、键盘、屏幕与外界交流,极易产生信息超载,使学生茫然抑郁,产生情感缺失。
这时,教师的情感引导十分重要,在精力的投入上不能因机器的隔阂而减少,要以饱满的热情及时与学生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咨询、组织时事评析、宣传校园文化,还可以为学习成绩进步者奖励电子贺卡和音乐等,这样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
三、突出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获取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主张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
网络教学恰好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拓展学习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可能。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掌握学习主动权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参加一门课程学习,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弄清楚学习目的,明确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学会什么,需要完成哪些教学实践活动。
经常查看教学公告,了解任课教师对教学的具体要求,与任课教师保持不间断的联系。
2、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