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策略与反思6
对线上教学早有一些零散的想法,但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
疫情之前在线教育等被喊了很长一段时间,一言以概之即雷声大雨点小,或者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随着疫情被有效控制,各地陆续开始复工复学,线上教学统统回到了学校线下课堂教学。
线上教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必要仔细的想想这个事儿了。
疫情之初,线上教学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这样做学生就不能学习。
一是学生需要学习新的课程,二是防控疫情的需要,减少学生等在社会上流动,三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尤其是毕业年级的高三和初三的家庭,如果不进行线上教学,家长和学生都会非常的焦虑。
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有效,线上教学毕竟是在校集中学习的一种补偿,从某种意义说上线教学是缓解社会焦虑的一种方法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线上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是视频不流畅这是硬件的问题,有的学生不认真一边上网课一边玩游戏等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有的家长反映看屏幕时间太长影响视力等这涉及健康的问题。
总之问题逐渐的显现出来,但因现实就是如此,线上教学是当时唯一的解决办法。
但对线上办公确实方便很多,例如线上视频会议,线上家长会,布置工作等确实方便很多。
随着复学的完成,学生们就彻底的返回了教室,线上教学一夜之间又成了摆设。
反思之一。
学生居家学习究竟行不行?我个人认为线上教学对于非常时期是在校集中学习的一种有效替代方式,但学校是集中学习的场所,目前还不能被个体居家学习所取代。
学校不仅仅是接受学习知识的场所,学校更是青少年在一起交流的场所。
也许有人说线上也可以交流,这个说法我不完全反对,但是就目前技术手段来看,通过在线交流与现场面对面交流还是不同的,面对面交流时的肢体语言、及时表情等是线上交流所无法替代的,举手投足或微微一笑是语言或文字所无法表达的。
人具有社会属性,教育的功能之一也是让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知识的意义本来就是通过群体的社会建构所产生的。
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行为的模仿、心理的交流等,这些都是青少年需要群居而非个体居家所能完成的。
这些都是学校不能消失的原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15年发表的白皮书对学校和教师行业是否会消失也做过论述,该白皮书说,学校和教师都不会消失,但是都会转变,未来的学校和教师与现今的功能与职能都会有所不同。
反思之二。
教师的职业能否可能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时代的来临,知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学校已经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和教材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智能终端变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今天看来任何人的大脑不可能有百度百科知识量丰富,再例如智能导航app出现以后,街头问路的人几乎不可见了。
移动手机的出现让新华字典销量锐减,如今很少见到高校大学生抱着一本英汉字典去图书馆学习的场面。
从线上获取知识应该是从学校和老师及教材上获取知识重要的补充,不久后学生获取“静态知识”主要来源应该是网络。
这就引起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大量的知识可以从网上获取,教师这一职业继续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哪些知识是最值得学习的?教师职业哪些功能是智能机器不能取代的?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不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必然要被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或者智能机器所取代。
反思之三。
线上教学等于线上学习吗?疫情之前在线教育炒的热火朝天,可汗学院、新浪课堂、翻转课堂、双师教室、智慧课堂等等,这些所谓的新生事物都没有被大量的复制推广。
然而疫情让线下教学一夜之间都搬到了线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别无选择。
家长、老师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线上教学效果不十分理想,这是事实,必须接受。
但对这个现象也必须冷静的思考,线上学习状态不好的学生大都是平日线下学习效果也不好的孩子。
试想在课堂群体同学监视之下都能睡觉的孩子,让其一人在线上学习他能坚持独立学习吗?这不是孩子的错更不是线上教学的错。
如果仔细地分析一个在课堂上睡觉的孩子,是不是每课每科都睡觉?是不是整节课都睡觉?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了身体或者心理有问题的人除外,这里说的是一个身心正常的孩子。
这说明什么?这就是说课堂上这些内容不足以引起睡觉学生的兴趣。
在睡觉的孩子看来,这些内容不值得学或者学不会,总之没有价值。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当人面对自己没有价值意义的事情的时候。
根本不能引起他们获得这些东西的欲望。
有人说,学习这些内容对学生目前可能没有意义但是对其未来会有意义,其实这也是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