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充分提升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1.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
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
3.提高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效率;
4.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二、信息化现状和需求
1.信息化现状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学校完成建立校园骨干网络建设。
已经完成部分应用系统建设,这些信息化建设内容在学校取得了许多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也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存在信息孤岛,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导致财务收支存在漏洞。
Ø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Ø学籍变动、人事变动,信息缺乏互通,造成财政收支漏洞;
Ø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
2.缺乏校园信息化集中应用与展示平台,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导致缺乏协同工作能力,也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重管理轻服务,为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没有良好的应用体验。
Ø学生入学时:对于报到注册流程不能及时获取,迎新现场无序;
Ø学生在校时:各类申请服务需要填写大量的重复信息,十分繁杂;
Ø学生离校时:不清楚离校手续审批情况,仍然需要到每个业务部门排队盖章;
Ø老师年底时:年终总结填写,仍要到各个系统去统计自己的工作量、科研情况,不能通过系统统一获取和生成;
3.单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如教务管理、图书馆管理、资产管理等),很难站在自己这个信息集上,进行整个学校的全面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各个应用系统能够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Ø全校总体情况统计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
Ø招生率、就业率统计难,教师职称统计难,欠费统计难;
Ø教师评奖金了,工作量、科研无法统计;
Ø学生奖助贷评定,没有参考数据;
Ø辅导员缺少所管理班级的整体信息统计,掌握班级“奖学金、贷款、欠费、考勤、成绩”等全面情况;
2.需求分析
2.1.一站式服务需求
现有应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严重,为师生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
原有模式按照管理信息化系统和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分类来投资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技术导向”的思维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建设、轻应用”偏向,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不高,而且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影响不大。
需要实现业务的整合贯通,通过信息门户,提供面向师生的一站式服务。
2.2.标准化需求
缺少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及详细的整体建设规划,不利于长期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系统由各个部门主导完成,缺少技术及功能的长期规划,主要解决当期的、局部的需求满足,各部门独立建设、独立维护,没有形成统一管理,有的甚至造成系统的重复建设,不利学校信息化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需要通过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
2.3.开放性需求
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模式不统一,更新维护困难
学校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和运行环境千差万别,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