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批发零售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批发零售行业市场分析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批发零售行业前景如何?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1月份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为50.3%。较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结束之前下跌的态势。今年1月,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消费政策提振,消费意愿得到释放,叠加元旦、春节假期消费较为集中,中国零售业景气指数(CRPI)企稳回升,零售企业本月经营信心明显增强。
批发零售行业现状分析
批发零售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和神经,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推进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两个高水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外贸出口稳中有变,投资增速趋缓,推进批零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可以不断挖掘消费市场的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2万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万亿元,同比下降5.9%。不过,在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以及各地防控逐步放开的背景下,消费市场正在复苏。
从中国各省市批发市场交易金额的对比数据来看,江浙沪以及山东、河北、广东等省市的批发行业市场规模最大,说明这些地区目前是中国最重要的商贸地区,交易金额排名较前的省份差距相对较大,因此排名也相对较稳定,在2021年各省份的批发市场交易金额排名并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产资料市场数量为490个、摊位数为251578个、营业面积为5443.1万平方米。2020年中国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为29706.8亿元、批发市场成交额为29394.6亿元、零售市场成交额为312.2亿元。
2021年上半年AB股批发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企业为:建发股份、物产中大、厦门国贸、海航科技、海科B、上海医药、苏宁易购、浙商中拓、广汇汽车、苏美达。前十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5853.6亿元,其中,2021年上半年AB股批发零售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居第一的是建发股份,营业收入达2908.12亿元;物产中大营业收入居第二,营业收入为2631.84亿元;厦门国贸营业收入居第三,营业收入为2472.64亿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与提升。在这个契机下,批发零售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稳定提升,对GDP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2021年我国批发零售行业的产值达到110492.7亿元,同比增长5.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拉动GDP增长0.6%。2018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产值达到84200.8亿元,同比增长14.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6%。从这两年的市场规模发展来看,批发零售行业正处于发展之中,预计2022-2026年将保持8.0%的增速,达到约16.2万亿元。
零售渠道分为线下渠道和在线渠道,目前国内本地零售市场仍以线下渠道为主,线下零售规模保持稳定。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本地零售行业的市场规模由11万亿元增加至13.4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恢复增长,在线渠道将会成为本地零售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3年本地零售规模将达14.5万亿元。
批发零售行业前景分析
批发零售业是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目前,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上处于较快上升阶段。从长远来看,我国居民消费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这为我国批发零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目前中国批发市场主要以专业市场为主;而从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交易规模来看,生产资料类型的批发市场所占份额最多,其次是包含水产品、花果蔬菜、畜牧产品在内的农产品类型市场,而纺织、服装以及鞋帽专业市场也有14806.34亿元的交易额,属于中国第三大类批发市场。
批发零售行业的经营情况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和增长情况密切相关,行业需求受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在国内宏观经济良好、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等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提升,批发零售行业业绩一直保持稳健向上的发展趋势。
受各种因素推动,中国的零售部门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渐从基础设施投资驱动型转变为国内消费驱动型。中产阶级的增长、内陆和低线城市的需求增长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放开将推动未来10年的消费增长。中国消费者趋优消费趋势明显,消费者比过去更愿意花钱购买质量更好、更加健康和便利的产品,并且对产品功能和设计的要求更高。企业如果不能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顺应这一趋势,将错失消费升级的增长机会,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因此在中国市场付出了代价。不难发现,在中国市场上表现不错的企业都及时推出了本地化的产品和服务来顺应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