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习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
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小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大全7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建议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多年来,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围绕教师“教”的行为,而涉及到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却极少,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
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
当今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参与意识较之于过去更浓厚了;其次是今天学生的知识比之于过去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再次是未来社会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技巧外,还必须要掌握阅读的策略。
二是学大于教的需要。
“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三是传统教学的反思。
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
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
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
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品质,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
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
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