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
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
④精选一批阅读内容。
课外读什么书,不仅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疼的事,同时也使一些语文教师感到不知所措。
课题组在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
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推荐阅读书目(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个研究成果,编著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
⑤构建三种阅读模式。
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
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4.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评价改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
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评价,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
滨海县实验小学子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并形成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评价操作模式,即“四步评价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
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
为了把学生平时阅读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子课题组设计了一张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等,凡是在各项阅读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印在表上)。
这样及时地给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监控和评价,并给学生予以肯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②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
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③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
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
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
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
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
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④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
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5个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
行为评价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行为分为若干项,以打“☆”的方法来评价。
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等级制填写。
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
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这样一个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