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机构养老需要配备统一培训的康复师,并且通过器材租赁满足基层需求。
要单个养老机构去培训康复师或者去雇佣康复师可能很贵,但集中的提供打包服务的机构就可以以量取胜,同时保证康复服务标准的统一。
当养老和医疗接起来之后,信息的机会也随之而生。
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基本是空白,非常不利于嫁接医疗服务。
老年人的就诊记录、疾病管理需求、用药等可以组成一个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才有可能。
这还将直接有助于远程医疗在养老机构的展开。
如果说内设和平台化的医疗服务定位基础医疗和疾病管理,那么对于术后、大病、突发情况则需要远程医疗配合,而完整的健康档案是有效进行远程服务的前提。
这类信息体系同样是云技术的机会,向后可以衍生到老年人的用药管理、医疗器械和日常生活需求。
这些属于产品范畴,也会是养老医疗机构的机会。
但这里的用药管理并不是卖药,卖药更应该由第三方进行,而不是由医疗服务者进行,这避免了药品和服务挂钩引起的费用浪费和药品不足。
这里的用药管理更多是一种服务,包括定期药效评估,送药上门,会员跟踪等。
由于老年用药很多是长期的,提供药品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用户忠诚度,并获取病人信息,对服务也是有利的。
老年人在器械和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也很大。
由于很多康复项目、老年人护理器械等很多需要自费,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
有些项目价格还偏贵,用起来需要专业人士辅助,比如中风后的专业康复,现在只有少数病人得到这种服务,一方面是理念和缺乏理解引起的,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不到位,服务机构很少。
这些项目未来需求很大,可以通过租赁加专业服务包的形式提供给老年人,有助于做大整个养老产业的蛋糕,跑量也有助于价格调整。
一个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的养老医疗服务的迫切的,民营资本的机会在于从卖床位卖地产,转向卖医疗服务,且必须是有标准、专业化的服务,这才能体现养老医疗的核心价值。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支付方式——医保和护理险对养老服务的定价可以反映市场劳动力的成本,缺乏这一点做前提,养老服务将难以改变缺乏人才的困境,难以迈开步伐。
2023医养结合自查报告精选3
近年来,按照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启动会议要求,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动医养结合工作。
医养结合工作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模式有居家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医养结合。
一、主要进展及成效
一是出方案。
根据《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印发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从基本原则、目标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从政策层面统筹推动多种医养结合模式的共同发展。
二是抓试点。
依托以创建国家“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试点为契机,优化思路,探索创新,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
精心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综合立体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反响强烈。
三是抓推进。
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在各县(市、区)进行复制推广,今年全市创建8个医养结合示范点,积极申报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园区、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医养结合示范中心。
力争到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5%以上,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二、全市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机构的入住率不高。
各县市区普遍存在着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低、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就县域而言,现有养老床位1230张,入住500张,入住率只有40.7%;就机构而言,养老服务中心、卫生院的入住率均不足50%。
入住率低下不仅造成资源闲置,也给机构自身的运营带来较大压力,调研医养机构大都处于保本经营或亏损状态。
(二)养老许可证审批难。
目前运营的医养结合机构部分未取得养老机构许可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机构。
养老许可证审批的条件主要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证明、消防设计审核及验收(备案)意见、不动产权属证明、环境影响评价意见4类。
其中,未取得消防设计审核及验收(备案)意见的养老机构占机构总量的72.65%,也就是说消防许可成为影响养老机构设立的最严重障碍。
如此大比例的“无证”运营问题,直接影响着民政等部门的依法监管,阻碍着上级扶助政策的落实,抑制着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制约着医养结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现行医保政策制约医养结合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