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人单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用人单位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是国家花大力气花培养出来的人才,用人单位应该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
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社会责任。
(3)、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
减少“人情关系”对就业干预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的基础,要坚决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即公开选人,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唯情、唯圈;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的岗位流动机制;对人和工作岗位进行科学测评,知人善任,合理分工;根据能绩大小实行奖惩;科学地将职权和才能功绩分开度量,明晰二者的界限和度量标准,充分调动职权和才能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信息透明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平行政的有力保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和透明会大大地降低腐朽发生的几率。
建立合理、科学的组织人事制度会从根源上防止利用关系以权来谋私的行径。
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地位升迁和职业流动问题。
(三)、学生
(1)、培养并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来增强自己的就业心理能力。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
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
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
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
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完善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的规划的建立与执行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
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贵的品质。
成材必先成人,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成材的基础和保障。
另一方面。
在校大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树立团队精神,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提高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努力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向年轻、有为、责任的青年转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5)、要摆正心态,树立全新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摆脱天之骄子的思想,低姿态走进职场,不要眼高手低,而错失就业良机。
不能一味追求“孔雀东南飞”。
大都市就业竞争压力大.而城乡基层单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6)、加强社会实践。
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