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个人报告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调查报告4篇
大小:36.7KB 4页 发布时间: 2023-03-15 13:32:41 16.8k 16.23k

我国已进入“旅游社会”,“旅游社会”的门槛是GDP人均达到500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旅游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旅游休闲消费已大众化,旅游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回补、稳定就业等方面作用巨大,带动性强。比如,旅游业在教育、扶贫、就业等领域,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农家乐、民宿等的投资与运营,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无论对消费者的心态、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还是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运营模式、市场开发等,都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旅游经济出现阶段性断崖式急速下滑

疫情导致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景点等暂停营业,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断崖式下降。受冲击最严重是餐饮住宿、文化旅游、批发零售、展览、景点等行业,很多旅游企业关门大吉,或者把活下来作为最大追求。有的企业现金流只能支撑三个月,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高。项目关闭期间,企业人力成本、租金费用等刚性开支需要支出,增加了企业运转的困难。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出,预计2020年中国旅游收入将减少1.18万亿元。估计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比2019年下降15%左右。随着海外疫情的加重,从事海外游的旅行社、航空公司、海外游学机构等受到巨大冲击,恢复期将会漫长。

(二)人员流失、复工复产的隐忧

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旅游行业的稳岗、复工复产带来压力。突发疫情之下,很多旅游企业压力山大。企业裁员、降薪、安排员工无薪假期、补休、轮班上岗,甚至辞退临时工,是企业控制运营成本应对危机的通常做法,这无疑会导致员工流失。无论是高端人才还是中低端人才,旅游行业的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稳定员工队伍,尤其专业人才队伍,留住有较高学历、懂业务、有经验的骨干员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否则,给复工复产带来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三)疫情对旅游消费观念的影响

每次大的灾害,都会改变人们的心态,直接影响到生活观念、消费观念、以至于旅游观念的变化。这次疫情的禁足生活方式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健康和大自然的可贵,认识到通过旅游放飞心情的可贵。压抑之后,人们要释放精神压力,必然会“出去走走”、“吃个饭”、“换个环境愉悦身心”,休闲旅游的频次会更高,对旅游业品质的要求会更高,大众旅游消费的刚需会更强。历史经验证明,疫情过后,旅游业一定会有较强的反弹,可能创出旅游业绩的新高。

(四)旅游业的洗牌重组和变革

疫情对旅游业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旅游企业的破产、收购、合并、重组。近日,华住集团旗下的怡莱和你好酒店合并就是个例证。疫情期间部分旅游企业不能正常经营,行业的整体洗牌是不可避免的,要么坚持下来,要么出清。对于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来说,疫情也许是一个“捡漏”的机会,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可能破产。非典疫情使资金实力不足、运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倒闭,然而,首都旅游集团、新燕莎控股公司、全聚德集团却实现重组,还有的实现跨界融合。可以预计,疫情后,一批企业和项目被并购或遭遇关停,部分企业可能借机做大做强。

(五)网络和科技在旅游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疫情期间,线上的旅游活动更加活跃,在线办公、知识付费、“宅经济”、“线上消费”、“无接触服务”等成为新宠。新需求催生新供给,“云旅游”成为疫情期间新的增长点。文旅部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公众可以在线观看全国博物馆线上展览,四川文旅厅推出“文旅相伴·宅家过年”线上文旅平台,山东推出“好客山东文旅在线服务”,提供云视听、云课堂、文化战“疫”、VR看齐鲁等十余项服务。疫情倒逼科技创新,促使旅游业向智慧旅游发展,实现价值倍增成为可能。

三、疫情下旅游业复苏发展的对策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冲击,是一次大考,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机遇,要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和疫情造成的影响,准确研判形势,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化“危”为“机”,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用好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增强战胜疫情信心

政府提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做法。2001年英国口蹄疫、2015年巴黎的爆炸袭击事件、泰国海啸,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都出面给予政策支持。巴黎城市通、日本的多年往返签、普吉岛免税,都是灾后重振旅游业政策的结果。非典时期,我国政府启动全面推进旅游业恢复与振兴计划。

旅游业要用好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做好恢复营业准备,推动复工复产。一是特殊时期的税费减免缓交,包括减免或者缓交一定期限的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二是保证金暂退政策,如,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暂时退还旅行社80%的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三是金融支持政策,如,政府的专项贴息贷款,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降低贷款利率等金融手段。四是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如,山东省计划安排1.5亿元专项扶持,重点用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项目建设、设施升级改造、文化惠民活动等。这些政策有助于减轻企业压力,提振行业信心,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满足疫情结束后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活动的集中需求,发挥旅游业拉动经济的功能。

(二)未雨绸缪练好内功,打造品质旅游、深度旅游

疫情后,群众对旅游行业服务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品质旅游、深度旅游成为迫切需求。一是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政府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要与城市管理以及消协等部门密切合作,有效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旅游企业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安全、放心、满意、和谐的畅游环境。尤其健康卫生方面,要做实做细,比如,旅游接待车辆、客房、餐厅、厨房、旅游厕所、公共娱乐区域的卫生等等。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市场和营销的调研,摸清市场走向,开辟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发行文化旅游消费券、举办文化旅游消费惠民节等方式,促进文化旅游市场的复苏。我省要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形象,营销好“山东人游山东”活动,做好大运河、黄河流域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做好“六好”優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重点推广。疫情后消费需求终将释放,旅游市场终会复苏,要做好国庆节等节假日旅游启动及应急预案。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旅游业复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应对疫情,复苏发展旅游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在政策设计上,对不裁员、少裁员的旅游企业要进行奖励。旅游业是当前“稳就业”的主战场,稳岗、稳就业显得格外重要。并且要借此机会广纳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二是充分利用市场空档期,加强员工技能和业务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培训范围要到位,对经营管理者,以及导游、讲解员等进行免费培训。设置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比如,旅游政策法规和标准,应对疫情的成功案例,语言及服务礼仪的培训,旅游业有序复工复产指南,疫情后旅游业的振兴之策,等等。创新培训方式,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云课堂”、视频直播、视频录播、实时互动等形式开展线上培训、业务交流。三是建立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鼓励各类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山东省对从业人员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培训,奖励本年度通过中、高级导游晋级考试的在职导游,这对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稳定员工队伍大有裨益。

(四)创新旅游新业态,培育疫情下的旅游增长点

围绕疫情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找准疫情后率先恢复的发展重点、需求亮点,扩大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新业态。一是启动抗疫英雄和白衣天使游。广大医生护士、军人、志愿者、科研工作者等为抗击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营造全社会尊重医务工作者、尊重奉献的良好氛围,传承抗疫精神,建议免费或者优惠为医务工作者、抗疫英雄等提供旅游服务。二是打好健康旅游牌。开发健康旅游新产品,开展健康防疫科普旅游,促进全民健康觉醒,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旅游让生命更健康、让生活更美好”,更生态环保的康养旅游会成为人们的首选,比如,有氧森林运动、温泉、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三是开展近郊乡村游。疫情过后,乡村游,特别是路程近、时间短的乡村游会受到推崇,人们希望远离都市,摆脱压力,融入自然。乡村游要与旅游扶贫公益行动、与旅游电商扶贫活动结合起来,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

(五)大力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形成智慧旅游体系

传统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技革命推动旅游革命。非典时期,携程为争取市场份额,实行在线预订,通过网络订机票、订酒店、订门票,在广大游客心目中建立起一种“虚拟的信任”,取得成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全社会都经历了一次网络化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巨大实验,通过“云旅游”满足了人们一定的旅游需求。下一步,旅游业要利用好旅享视界、文旅中国、文化云、微博等平台,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提高技术应用能力,重塑运营模式。开展好旅游行业技改项目,充分利用5G、超高清、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科普和研学,在线下体验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可以调整为线上科普传播,启动线上博物馆在线课程和讲座,开发“非接触式”产品服务,比如,“数字敦煌”、“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再比如,山东省提出的“畅游齐鲁·提振文旅”六大行动和“好客山东、智游齐鲁,一部手机游山东”智慧旅游活动,推进数字化旅游再升级。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调查报告3

疫情以来旅游市场变化特征及对策研究摘要:新冠疫情对旅游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引发了旅游市场特征和旅游消费偏好的变化。随着卫生健康成为旅游消费考虑的首要因素,城市周边游、自驾游和自然康养游等带动了旅游市场有序复苏,云旅游异军突起催生了旅游市场新型消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旅游市场回暖形势下,旅游市场供给可能出现线上服务存在缺口、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结合新形势、新需求、新问题,对稳步推进旅游市场复苏、促进新型消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市场;消费特征;扩大内需

一、疫情下旅游市场表现的新特征

(一)市场规模特征:大幅下跌、遭受重创。

新冠疫情爆发后,具有环境敏感性特征的旅游业首当其冲,是受打击最直接最快最大的行业之一,疫情对国内外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各国相继采取强制隔离、管制交通、停发签证、关闭口岸等封国封城措施,人员流动受到极大限制。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将同比下降20%-30%,国际旅游收入将减少3000-4500亿美元。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预计疫情对2020年我国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造成的损失将达到30%-40%。随着我国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旅游业正在稳步恢复。

(二)旅游消费特征:高端、高品质产品受欢迎。

从消费总量看,旅游消费有所下降、消费明显不足。疫情期间为避免长时间聚集,餐饮、酒店、购物等关联消费较少,消费支出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从清明、五一假期数据来看,虽然游客量同比恢复40%-50%,但旅游收入仅达到2019年的20%-30%。从消费层次看,对产品选择日趋高端。不少境外游高端游客转向国内,叠加疫情期间游客对出行品质要求提升,高星住宿、小众团和私家团受欢迎。例如在携程的酒店预售中,五星级酒店的间夜占比达到了50%,选择1000元以上酒店产品的订单占比最高。

(三)旅游者特征:90后成为出游。

主力军从人口结构看,90后是出游主力军,约占清明及五一出游人数的50%。具体来看,10-19岁的游客群体占比6%,20-29岁的游客群体占比51%,30-39岁的游客群体占比23%,40-49岁的游客群体占比11%,50-59岁的游客群体占比5%,其他年龄层次占比4%。90后已经取代80后成为了出行主力及消费担当。

(四)旅游行为特征:动机和偏好趋向健康卫生安全。

从出游距离看,近程旅游成为主流,本地游、周边游、乡村游等成为出游热点,各景区客流结构以省内客流为主。驴妈妈大数据显示,62%的用户选择本地景区半日游,28%的用户选择了本地一日游,10%的用户选择了2天1晚的周边游。从交通方式看,自驾出行比例上升,自驾游成为旅游市场新亮点。清明期间83%的用户采用自驾游,17%的用户使用公共交通;五一期间自驾出游的游客比例为64.1%,创历史新高。房车游、租车游也很受青睐,端午期间房车游环比前一周上涨40%。从出游偏好看,山岳、赏花、踏青类自然康养旅游最受欢迎,例如清明期间山岳类景点的客流量占比高达61.4%,这一比例为近年来最高。文化休闲旅游需求日益凸显,文化遗产受到追捧,端午期间,有高达92.4%的游客体验了各类文化活动,其108中游览历史文化街区的比例最高,达44.7%。此外,自由行、自助游、定制游等私密性好的产品受欢迎,跟团游显著缩减。

(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征:云旅游逆势上扬

疫情期间出行受限,促使云旅游VR游园等数字文旅新模式、新业态异军突起、逆势上扬,国内至少已有20个城市、上千家景区开通线上游览服务,云旅游对旅游市场拉动明显。例如,上海海昌海洋公园3月在飞猪连开13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15万,成功吸引不少云旅游用户在清明走到线下。旅游产品营销推广线下转线上进程加速,旅游+直播带货模式持续火爆,美团安心住酒店产品实现云看房带动住宿产品回暖,例如,清明期间安心住酒店间夜量增速是非安心住酒店增速的1.6倍。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