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伦敦的三所不同高校的三位学者(Derick Boyd,Gugielmo Maria Caporalfe and Ron Smith)共同对马歇尔-勒纳条件以及该条件的协整分析做了完整的研究,论文题为《实际汇率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协整与马歇尔-勒纳条件》。
文章先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些经典研究,并指出了其优劣所在,接下来去的文献综述中也是对其查阅的资料进行了总结,随后就是模型的推导,数据的整理,模型的检验以及最后的总结。
文章中对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也基本是沿用了其以前的比较常用的推导,对宏观数据平稳性的检验以及协整分析也比较透彻,文章的改进之处就在于其在全球范围内,对贸易发达国家都做了数据的收集,对马歇尔-勒纳条件进行了检验,最后进行了总的评价。
结论是:如果确实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那本币贬值的确应该是可以有助于贸易差额的,但如果政府只是关注名义汇率的变化,没有把价格因素考虑到其中,那确实是会出现以前的有关研究中出现的违背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结论。
在随后的,来自台湾了两位学者(Tantatape Brahmasrene and Komain Jiranyakul)运用了弹性分析理论对台湾的汇率与贸易顺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题为《台湾实际汇率对贸易顺差影响的探究》。
台湾也是一个进出口贸易十分发达的国家,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发展也是以强劲的出口来拉动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当时的台湾与如今的中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文章对台湾的实际汇率以及贸易顺差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文章开始同样是对弹性分析理论的历史研究成果加以叙述,在模型的设计中引入了实际汇率、GDP以及CPI,对宏观数据平稳性的检验也是用了ADF检验,然后是协整分析,最后是总结。
文章得出结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台湾是适用的,台湾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差额与实际汇率的变化是有明显关系的,特别是与日本,但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各自的'国内收入关系不密切,所以政府应该相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来促进贸易。
最后是年最新的关于中美贸易以及人民币-美元汇率的研究,由Mohsen Bahmani-Oskooee和Yongqing Wang共同完成,题为《美中商品贸易及人民币-美元汇率》。
文章讨论的主要就是近几年,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与人民币一再的贬值是否有显著的原因。
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头几年美中的贸易主动权掌握在美国人手中,但近几年中国则渐渐掌握了主动,人民币的一再贬值,使得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呈现单边的走强,美国开始将国内的贸易赤字归因于人民币的贬值。
于是文章用了美国88个产业的数据来研究,最后得出其中33个产业的情况可以论证人民币的贬值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严重打击,并得出了人民币的贬值是导致美国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
这个研究也是与之前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之前的研究普遍是将原因归结为美国内部的经济结构以及中美产品结构等问题,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不能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所以人民币的贬值不是导致美国巨大贸易赤字的显著原因。
(二)国内文献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是1978年了,而且确立市场经济更已经是1992的事了,所以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出现相关的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加上我国经济增长是典型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型,所以出口贸易的研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内相对普遍的一些学术杂志上的有关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贸易差额弹性分析的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如郝雁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与汇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和万红先与郭晓瑾的《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这类文章主要就是采取了西方弹性分析最初的模型,配以数据和协整检验,最后得出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然后就是人民币汇率变化是否会影响到我国的贸易差额,相对比较简单;另一类是以封思贤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为主,这类研究主要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加上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的时滞研究,即“J形曲线”的研究。
也就是说得出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的基础上,研究人民币升值所引起的贸易出口的减缓将出现的时间,结论是二到三个季度左右,这也是弹性分析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
两类文章虽然相比当今国外以及国内优秀的研究有所逊色,但也算是我国经济逐步步入正轨的产物,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开了一个头。
随着人民币从2005年7月以来的升值步伐,国内经济学最权威刊物《经济研究》上也越来越多的出现有关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贸易顺差的研究,以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的戴国强和卢向前教授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78-》和来自厦门大学的魏巍贤的《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为主。
当然之前,早在19,也有像戴祖祥的《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95》这样的前辈。
戴国强和卢向前教授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78-2003》显得实证性很强,的确,文章中的模型之复杂,之严密也是其能上《经济研究》的重要原因。
魏巍贤的《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虽然题目显得是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文章同样是建立了复杂而周密的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各个方面的传导机制,最后得出了具体的结论:当人民币升值10%以内,对国内的影响甚微,但如果超过10%以后,影响就渐渐扩大,到20%的时候,我国的贸易出口将下降21%左右,那将是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
直到如今,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早已突破了10%的警戒线,速度没有丝毫减缓的意思,效应似乎也有点开始显现。
以上的文献基本都遵循了一个基本的方法与思维,但是有这样一片文献,其思路就有一定的创新。
余斌教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利用人民币贬值来促进出口是否达到了效果。
其认为,马歇尔-勒纳条件自从其出现至今,也没有一些定论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方式,也都是学者自己建立模型来验证,并且其认为如果按照进出口需求弹性的定义去直接计算,就需要知道所有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与数量变动的情况,计算出每一种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然后进行加权平均求得。
这将要求计算者能够获得各地海关最详尽的报关数据,并能够在国内市场上获得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然后才有希望通过运用大型计算机计算出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数值。
这一点恐怕连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都无法做到,经济学家们就更不用提。
稍微变通一点的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但这样一来,一方面,进出口需求弹性的计算精度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马歇尔—勒纳条件实际上无法运用;另一方面,保证一定的计算精度,又会使得实际减小的工作量并不大,从而实际上也不是学者们所能完成的。
因此,必须构造出能够运用宏观数据来计算的进出口需求弹性公式。
目前,学者们常用的是一种回归模式。
以进出口额的增长率或进出口额的对数为因变量,以汇率的变动率或汇率的对数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以回归系数作为进出口需求弹性。
但是,这个模式在理论上行不通。
首先,它要求的假设前提太多,而这些假设,尤其是有关正态分布的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值得怀疑;其次,回归系数的大小会受到回归方程中其它自变量和常数项有无的影响;最后,以回归模式中汇率与进出口额的随机型关系来验证马歇尔—勒纳条件中汇率与进出口额的确定型关系也令人怀疑。
所以最后,余斌教授运用了一种灵活的变通,以运用宏观的进出口数据就可以完成模型的检验。
最后其研究了与中国有较大贸易往来的几个国家作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的检验,发现与不同的国家,对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情况是不同的,所以要指定不同的相关政策。
总的来说,国内的关于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也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也是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与西方相比则仍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一个人民币升值的周期里,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再一次显得尤为重要。
三、论文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