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行业属于快速消费品,销售渠道必须依赖零售渠道,即:便利店、连锁超市以及大卖场。
液体奶,酸奶和奶酪,依托连锁超市和便利店较为普遍,尤其是液体奶对便利店的利用较为普遍。
而酸奶和奶酪由于必须依托冷链的支持,只能在有冷链的零售商店销售,普通的便利店基本上没有铺货。
与它们三大品类有本质区别的品类就是奶粉。
目前越来越集中在大卖场和大型连锁超市,而在便利店基本上不怎么见奶粉销售,甚至有些连锁超市的奶粉销售也逐步下滑,超市里的货架空间也越来越缩小。
这就说明,奶粉越来越失去快速消费品的特点,从渠道驱动完全转向消费者驱动。
不过,对婴幼儿奶粉而言,还有两个渠道的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我们所指的新兴渠道,即:一个是婴幼儿用品专卖店,一个是网络销售。
这两个渠道目前的绝对成交额虽然不是很大,但增长率却高得惊人,尤其网络销售的增长率基本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
b.渠道促销
谈及渠道现状,不得不谈渠道促销。
因为,现在的零售渠道不仅仅是摆放商品的场所,而更多是争夺消费者的场所。
因此,渠道促销也成为重要的渠道策略之一。
对乳品行业而言,渠道促销仍然主要集中在现代化通路里的面向消费者的促销。
乳品行业渠道促销有着明显的季节特点,跟着它的淡旺季走。
而且,淡旺季的促销活动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销售旺季时,除了婴幼儿奶粉以外,几乎所有品类会优先采用“特价”促销手段,尤其是液体奶和酸奶,“特价”几乎成为它们的家常饭。
不过,相比之下,高端产品,比如高端牛奶,奶酪等产品,采用“特价”的频率相对低,更愿意采用“捆绑”和“礼品赠送”的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端产品,尤其高端牛奶,基本脱离常规陈列区,以堆头为主要陈列方式,而且常常出现“导购员推介”的促销形式。
目前最常见的相对较特殊的婴幼儿奶粉促销活动是“礼品赠送”和“会员销售”,必要时还会有些“派发知识手册”和“导购员推介”等形式。
在消费淡季,渠道促销就会普遍收敛,相比之下,液体奶和酸奶的促销活动会继续,其它品类的促销活动会出现暂停或力度微弱的态势。
淡季促销,虽然继采用“特价”和“捆绑”为主要促销形式,但与旺季最大的不同是,“导购员推介”明显减少,个别品牌虽然在做,也只是集中在大卖场等特殊场所。
4.乳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a.消费者信心问题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无疑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而且,事实证明,到现在为止,这个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后来又多处再现三聚氰胺奶粉,加上圣元“性早熟”风波,再一次严重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消费信心。
即便官方明确表示“性早熟”事件与圣元奶粉无关,但消费者的信心却没有因此而快速恢复,对整个国产奶粉的发展前景,乃至对整个乳品行业造成不利影响,给外资奶粉,甚至给原材料进口再一次提供抢占市场和扩大份额的机会。
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目前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如何恢复消费者的信心。
这不仅要靠企业本身,更要靠国家监管力度,甚至还要靠漫长的时光流逝以及新亮点的不断涌现。
b.原材料价格问题
乳品行业第二大问题,就是原材料的价格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对整个行业的影响程度,似乎不亚于一次危机事件。
因为,原材料的上涨不仅影响企业利润,更加影响消费者利益。
从农业部全国原材料周价监测数据来看,原料奶价格,从2010年1月6日2.65元/KG疯涨到8月25日2.95元/KG,而且,从趋势上看,似乎看不出任何下降的迹象。
而国际奶粉价格是继续回调的,这就与国内原料奶价格持续上涨形成了鲜明对比,两者之间的性价比差异日益缩小。
这样至少会带来两个后果:第一,采用国内奶源的生产企业成本直线上升,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第二,更多的乳品加工企业会更多的选择国际奶源,本土奶源的竞争力减弱。
这样一来,吃亏的是中国乳品企业,中国的消费者,乃至中国政府。
因为,国内奶源价格过高,像伊利、蒙牛这样的奶业巨头们不太可能全部采用国外奶源,所以,他们只好牺牲利润的方法消化这部分成本,这叫企业吃亏;不过,这只是初期手段,到后期,让他们难以消化的时候,必然会统一上调零售价格,把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这叫消费者吃亏;那么,大家出于利益的考虑,纷纷转向国外奶源时,国内奶源就会供过于求,奶农们就开始杀牛,甚至失业,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必然会落到政府的肩膀上;再说,国内企业利润下降,上交的所得税也必然会下降,政府好好算账,里里外外肯定吃亏。
因此,这不仅仅是个原料上涨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链的失衡问题,更是关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c.盈利模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