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以及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从上(零售价)从下(成本价),把不少企业的利润挤得所剩无几。
这就不得不让企业进一步思考自己的盈利模式。
从乳品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上看,其实也能看出一些门道。
2010年上半年,伊利和蒙牛,无疑都是盈利的:伊利盈利3.55亿元,利润率为2.4%;蒙牛盈利6.19亿元,利润率为4.3%。
光明也是盈利的,虽然仅有6542万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好很多,利润率达到1.5%。
然而,遗憾的是,飞鹤、三元、兴安岭等企业统统亏损,飞鹤亏损1.03亿元,三元亏损5160万元,兴安岭亏损691.67万元。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做同一个行业,盈亏状况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光明微薄的利润应该来自于酸奶,因为在酸奶这个品类中,他们在不少细分市场上做到了第一或第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此外,“优倍”也能给他们赚回点钱,也是因为“优倍”做到了“低温高端奶”的第一品牌。
其余品类可能给光明赚钱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很有可能把这些产品所赚来的利润吞噬得差不多。
因此,面对残酷的竞争环境,如何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是关键,到底走专业化道路,还是走多元化道路?到底沿着“模仿”的路线发展,还是放弃“模仿”另谋出路?中国乳业多数企业应该到了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d.行业监管问题
三聚氰胺事件后,各地推进奶牛规模化,对我国奶业的提质增效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大部分地区以奶牛出户入区为主,表面上规模化养殖比例增加,而实际上仍是散养,问题和发展困难也逐渐显现,而且部分地区很多散户退出奶牛养殖,小区入住率也较低。
这就是一个大隐患。
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中国乳业时刻都存在着更大的危机。
还有,对产品的检测标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比如:就以奶粉质量的检测来看,“性早熟”事件发生之前,对“雌性激素”的检测标准与检测项目并无先例,这再次暴露出检测标准与手段的滞后。
因此,中国乳品行业的监管,给不少人的感觉是:出事了,稀里糊涂迈一步;不出事,永远在原地踏步;“监管”一词根本没有落到实处。
每一场危机事件,都会重揭消费者心灵的伤疤,将行业漏洞暴露得无地自容。
如果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行业监管部门的重视,类似事件就会像一波波洪水,屡屡冲击大坝的薄弱环节,最终带来行业声誉与消费者信心的彻底崩溃,将导致的不仅是一两个企业的倒闭,而是一个行业的没落,乃至一方经济的没落。
因此,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与监管水平的提升,也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六、乳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1、总体趋势:
从大环境上看,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强,到2013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可能超过农村人口,成为真正的以城市消费带动全国消费的国家。
再加上城乡人口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三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西部大开发进入攻坚阶段,在客观环境上,给中国乳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平台。
只要,中国乳业能够妥善解决好笔者在上面所提到的四大问题,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未来3年,中国乳业在总体上至少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a.我们在上面提到“恢复消费者信心”是中国乳业要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
在未来3年,这个问题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复苏”转向“持续增长”。
从2010年1-7月份的相关数据看,各大品类的消费量确实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即便个别品类仍然下滑,总体上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国家权威机构对中国经济的二次探底做出相关的预测,很有可能这种探底再一次到来,但对于乳品行业来看,就在2009年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看到过于明显的萧条,由此可以判断,如果在2011年没有什么大事件再次席卷这个行业,那么到2012年时,加上消费者的“忘记”本性,乳品消费会从“复苏”进入“持续增长”的轨道。
b.常温奶继续唱主角。
在一个行业里,如果一个品类占据70%以上的份额,这个行业的格局就基本上会定型,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改变。
这就意味着,占据乳品行业80%以上份额的常温奶继续唱它的“主角”戏,至少在未来3年之内,这个格局不会被颠覆。
c.高端产品更加茁壮成长。
消费者心智中有一种固有的认知,那就是“一分钱一分货”,“贵就是好”。
因此,在频频发生的乳品安全事故的背景下,高端产品在乳品行业更加茁壮成长,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流。
因此,在这个成本压力日趋加大的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判断,乳品行业将会出现更多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甚至会出现“极品”、“奢侈”级别的产品。
d.新品类的创导者增多。
近几年,伊利、蒙牛、光明为代表的奶业巨头们,开发了不少新品类,诸如:低乳糖奶、果粒乳饮料、活菌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