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以东北不夜城举例,诸多文旅街区开街很火爆,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始冷清了,而东北不夜城开业一年多了依然火爆,其核心不是投资额多少,而是创新。
据了解,该项目投资是传统文旅项目的1/5左右,创新贯穿始终,在场景上,大场景主线以国潮文化为主,小场景中则规划了互动美陈、智能夜游、衍生文创、景观打卡等,东北不夜城有三大爆款场景,分别是篝火晚会、不倒翁和梅河招婿。
在活动上,泼水节原本是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运营方能想到将这种少数民族的特色活动“泼水节”移植到东北,不得不说是创新。
东北不夜城的热度同样也源于持续的创新。
今年五一假期之前,东北不夜城进行了升级,设备更新率达60%,在原有基础上,升级并新增追梦梅河、海龙宝藏、梅河风驰等10组行为艺术演艺,同时还融入时下当火的元宇宙元素,打造了月亮湾元宇宙集市。
不仅是文旅项目要创新,旅游产品同样要与时俱进创新。
哪怕是火爆的露营,如今也开始在创新上“内卷”了,一些营地为了吸引游客,推出了“露营市集”“露营剧本杀”“营地温泉”等各种新颖玩法。
创新对于旅企而言,不仅能吸引消费者,还能增加产品的溢价,提升企业的利润收入。
以围炉煮茶为例,一般以2-3人套餐的形式售卖,套餐价格一般在138-688元的区间内,总体而言,摆盘越精致、店面装修“出片率”越高,价格越贵。
实际上单独的茶水、烤红薯、烤橘子等各类茶点成本价格并不贵,即便溢价高,消费者也乐于为围炉煮茶的氛围买单,可谓两全其美,由此也能看出创新的重要性。
后疫情时代,旅游市场的三大变局(图4)
总的来看,如今游客的需求更为丰富和个性化,这意味着各类旅游细分市场上存在新的机遇,想要培育这些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创新必不可少,无论是项目定位、业态模式还是具体的旅游产品,这些都需要创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家对细分市场产品的要求更高,旅游项目必须要在品质和特色方面下功夫,才能在“放开”之后的旅游市场上分一杯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高度市场化且主要依托人群集聚消费的旅游业是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国内旅游行业进入复苏初期,但受疫情全球扩散影响,涉及我国出、入境游等相关旅游业务恢复步伐将有所放缓。
后疫情时代,如何精准推动疫后产业复苏,最终转危为机,成为全行业关注重点。
疫情过后旅游业的发展情况4
1
此次疫情过后文旅行业恢复和非典后轨迹很像,为阶段性复苏——从本地游到周边游再到国内游。
通常受疫情影响较轻的开阔地带,预防能力好的目的地会作为首选;
2
出境游短期内无法恢复,出境游的需求会在国内消化,进而更加促进国内游的复苏;
3
政府出台政策,以免门票等措施促进复苏,会带来出行吸引力和效果;
4
旅行社组团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自助出行会成为主要方式。
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三大研判:
一、树立信心:
蔓延性恐慌正在散去,旅游业信心开始积聚
游客出行意愿强烈
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内旅游消费存在筑底反弹的很大可能性。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面向城乡居民的专项调研表明:多数受访者判断疫情“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但总体可控”;71.5%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稳定一段时间会外出旅游,20.7%表示疫情过去后尽快外出旅游。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终将过去,取消的旅行计划,会在更美时成行。
江西、湖南、广东、河南、广西、福建、安徽、内蒙古、北京、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受访者疫后出游意愿更为迫切,多数受访者的出行主要受时间因素制约。
过半数受访者希望疫后1-6个月内出游,“宅家长者”或将成疫后出游首波主力。
从受访者的出游意愿来看,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已逐渐向好,但此前积累的不安情绪依然影响着市民外出旅游的行动力,近4成受访者出游计划尚“不确定”,可值得留意的是,未来半年完全不出游的“宅家一族”仅占所有有效受访者的3%不到,其余超过半数的受访者都表达出“希望在疫情结束后的1至6个月内出游”的意愿;更有接近35%60岁以上的长者人群表达了疫情结束后1个月内即出游的强烈意愿,此类人群可能成为了旅游业复苏初期的出游主力军,而首波出游高峰则有可能会在“五一小黄金周”到来。
旅游消费迎来反弹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一直处于爆发状态,因为疫情压制的旅游需求和被困在家中数月的极端现象,让疫情过后的旅游消费回弹成为必然现象。
某机构出具的《疫情消费者调查报告》表明,超过82%的消费者选择立即恢复外出餐饮消费、超过78%的消费者选择立即恢复旅游消费、77%的消费者选择立即恢复外出娱乐消费。
其次,我国各地已经明确出台了促销费、稳增长的政策,直接对标扶持文旅行业,如浙江省率先推出总价达十亿的“文旅消费券”和一亿元的文旅消费红包,江西、辽宁、广西、安徽、山东等地相继发布的消费券发放总额更是接近十五亿。
4月5日一早黄山风景区已达游客上限,连续两日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