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各位评委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接下来,我将对本论文的设计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做一汇报。
一、选题缘由。
我的论文题目是《论人生>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选择本课题作为我论文的写作题材的原因如下:
选择路遥,选择路遥的《人生》,来源于笔者对路遥的兴趣和对《人生》的反复阅读,更是出于对当前现实文坛混乱局面的一种反思。
当下的文学和文坛某些以“新”和“后”为标榜的新锐文人那里,盲目狂热迷恋的是所谓的“精英”“新贵”的倩影和“帝王将相”的亡灵,各种“私人写作”、“美女写作”和“下半身写作”充斥文坛,下层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似乎已经被有意地排除出了文学关注的视野。
很少见到路遥那样对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深刻理解和扶持提升。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面对并解决实际问题主观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
在各种社会问题令人堪忧的今天,路遥的创作对于我国当前文学和社会都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路遥为什么会是以及怎么成为了我国文学上民间立场与弱势群体的真正代言人,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二、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本文共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路遥作品的主题关键词:苦难与抗争;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人生》的主题思想;
第四部分是对主要人物高加林和刘巧珍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是重点和创新点,根据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特点,探讨路遥的《人生》对我国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三、论文的创新点和意义。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把对《人生》的研究放在社会转型期中,探讨《人生》对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文学创作的现实意义。
路遥小说中苍凉厚重的悲剧氛围,以及作家再现生活的史诗品格,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路遥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新的可能性。
《人生》着力剖析新旧交错时期城乡交叉地带农村的诸多现实关系以及正在积聚着的某种变革的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和我国正处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样的。
在路遥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既热爱土地又强烈深厚的城市情结,是作家内心矛盾和惶惑的真实体现。
用各种方法奔向城市投向城市文明生活的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无疑是很矛盾的:热爱土地,又竭力从土地上挣扎出去,奔向城市文明,但又忘却不了生养自己的故土。
于是就产生了思想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更反映了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
通过对这一角度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唤醒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关爱的人道意识,渴盼文学作家能够永葆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客观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情和困难的同时并认真加以解决,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
同时期盼文学创作贴近社会生活,取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面貌,促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有差距,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我能进一步深入学习。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诉,谢谢各位老师!
开题报告答辩自述范文3
各位评委教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学院中文系03本2班的学生xx。
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再论苏轼寓惠散文》,我的指导教师是xx讲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苏轼的寓惠散文,主要是因为苏轼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式的通才,在散文创作方面,他更是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诗政策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和文坛领袖,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诗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在苏轼四十多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很多的散文,含括了众多的体裁品类。
苏轼在寓惠期间,不仅仅创作了很多的诗词,同时也写了不少散文作品,包括书信在内共有326篇。
这些寓惠散文作品便成了我研究此课题的最直接的文本基础。
此外,在大学学习期间,我选修了苏轼寓惠研究方面的相关课程,对苏轼在贬谪惠州的相关事宜有必须的了解,也积累了必须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再论苏轼寓惠散文》主要从苏轼的散文及其寓惠期间的时代背景入手,着手从苏轼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哲学的角度,结合苏轼寓惠散文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去探讨苏轼寓惠散文的资料题材和艺术特色,并尝试挖掘出苏轼寓惠散文的文化价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