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活动及分析报告5
一、基本情况
根据每月报送的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变化情况表来看,截至20XX年8月底,全市共有工业园区企业1868家,在职员工总数为31.4万人,较上月增长1%,缺工总数为16305人,较上月增长11%,其中,普工13830人,技工964人,缺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二、缺工分析
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新投产、新增生产线、临时增加订单等导致用工相对集中造成缺工。
随着全市决战八千亿工作部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投产、新增生产线、新增加订单的企业明显增多,导致用工相对集中,从而造成用工相对紧缺。如:中杰鞋业因新建厂房、新增生产线今年计划招聘3000人;新海洋因订单增加今年计划招聘1600人;新成动力能源因新增生产线今年计划招聘1200人;昌圣科技因新增生产线今年计划招聘1000人。
(二)因工资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等企业内部问题造成人员流失缺工。
企业平时不注重员工稳定,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在如何留住员工上鲜有作为,以至于员工再度流失,而企业总是陷入“招工—辞工—招工”的恶性循环。例如:新海洋从建厂至今招工总数超过5万余人次,目前厂中只有2304人,离职率高达93%;捷和电机有限公司总需员工人数约1700人,现有职工约1100余人,因增加生产线需600人左右,而工资待遇偏低,使缺工率达到54.5%;在留住员工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如佛吉亚好帮手科技、同和药业、新景象陶瓷等,今年员工离职率都在5%以内。
原因在于:
一是薪资待遇有待改善。部分企业看重的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不注重投入和改善,薪资待遇达不到员工要求。
二是晋升空间有待规划。没有规划好企业员工晋升的空间和通道,让员工在企业感觉不到工作有奔头、事业有前途。
三是企业文化有待完善。企业没有注重核心文化的打造,员工觉得自己和企业之间仅仅是一种工资上的雇佣关系。
四是员工荣誉感有待提升。企业对员工的法定权益保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法定休息日照常上班,员工休息时间较少,难于建立“企业是我家”的荣誉感。
(三)因企业需求与员工期望有落差、市内薪酬与省外薪酬有落差、园区配套欠成熟等原因造成缺工。
1、求职者就业观念已发生了较大转变,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有更高要求。目前,90后新生代已成为就业大军的主力军,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大多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学历较高,生存压力也远没有父辈大。一方面,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的影响,新生代对职业期望值更高,更注重生活品质、自由度和发展机会等,择业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新生代普遍耐受力更差,也是形成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奉新县的纺织行业因用工环境差、劳动强度较大,招工较难,其中,宝丰针织人员流失率25%,宝源彩纺人员流失率15%,金源纺织人员流失率20%。
2、本地企业薪酬水平相比沿海地区竞争力不足,园区软硬件条件有待完善。从全市工业园区企业用工调查情况看,全市工业园区企业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资在2800元左右,较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来说低25-30%,加上本地工业园区在教育、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项设施不够完善,部分企业距离城区较远,公共交通网络不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匮乏,造成企业职工工作生活不便,故而外出务工仍是大部分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人的首选。此外,年轻人也都存在想到外面去闯一闯、看一看的意愿,故而年轻人外出务工的仍占多数。
3、对本地企业发展宣传力度不够,供需结构矛盾导致招工难。一方面,各部门对本地企业、家乡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部分求职者对家乡企业的认识仍停留在以往的工资低、强度大、环境差的状态,对家乡企业的发展认识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全市富余劳动力也存在整体上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的现象。同时,企业方面的招工也存在局限性,部分县市区如陶瓷企业,部分岗位用工年龄要求在40岁以下,一些光电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企业生产特点,招工更是严格,大多选择年轻女性。因上述原因,导致用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受技术、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县市农民工技能培训都是短期培训,在培训效果上与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需要缺乏必要衔接,导致学校培育的普通人才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学校培养不了,从而导致中小企业招工难,特别是招技术工人难。
三、意见建议
(一)抓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财政、税务、工信、发改、金融等相关部门联手,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其吸纳就业功能。继续发挥失业保险稳岗和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作用,减轻企业负担,帮助园区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提升企业员工技能水平,稳定企业就业岗位。
(二)抓企业责任,强化企业招用工主体作用。
引导企业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自身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增强岗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园区企业开展用工诚信等级评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等活动,帮助企业合理制订全年用工计划,避免发生生产淡季大量裁员、生产旺季又招不到工的现象。
(三)抓用工监控,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状况。
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社区平台的作用,加强“一网五点”建设,重点做好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动态监测,尤其是对园区用工量大的企业实行重点监测和服务,定期进行分析,掌握企业用工变化情况,做好服务跟进和用工对接,及时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抓技能培训,优化职业培训相关政策。
职业培训是缓解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现行的职业培训政策还主要局限于农民转移就业劳动者、贫困家庭子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五类人员,且在培训时间、流程上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建议将所有有需求的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进一步优化职业培训补贴等相关政策,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缓解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五)抓市场配置,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充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契机,积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给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更多扶持政策,通过对入园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财税减免、租房补贴、奖励激励等扶持政策,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健康蓬勃发展,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及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目前,xx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期)装修改造升级已完成投入使用,已签约3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下一步,将结合市民中心统一规划建设产业园(二期),预计规模为4万平方,集人力资源市场、就业创业、社保、医保、人事考试、劳动关系等全部人社业务于及其他业务于一体,为xx乃至赣西地区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力保障。
(六)抓平台共享,推动全省人才有序流动。
构建全省人才平台共享机制,从而推动全省范围内的人才有序流动。整合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才信息库,建立全省多元化、综合性、专业型、智能化的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库,实现全省范围内人才信息和资源的实时共享和查询。此外,建立人才信息互通发布机制,实现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人才信息网站互联、重要信息协助发布、人才信息数据库共享。
(七)抓服务意识,完善园区设施,优化园区环境。
增强招商、安商服务意识,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内保障房、医院、学校、商场、金融网点等配套项目的规划布局和建设,确保园区内企业职工住有所居、闲有所乐、学有所教、病有所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