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内服务质量待进一步提升。
“双减”实施以来,学生课业负担有了明显改善,但学校管理的质与效仍需进一步提升;小学校内课后托管服务方面,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活动实践课程群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初中晚自习服务方面,学生整体参与率还相对偏低,学校管理质量等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二)校外机构监管治理待进一步强化。
校外培训各机构基本能落实“双减”精神开展规范培训,但仍有疫情防控不到位、培训教师资质不达标、不按规定时间开展培训、未在“舟学培训”平台规范收费等行为存在;个别机构和个人开展小规模隐形变异的培训行为还屡禁不止。
(三)中小学教师、学生负担待进一步减轻。
开展校内课后服务(晚自习)以来,课后服务项目还很单一,学生和教师特别是初中学生教师已出现超长在校时间,使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的“降压”。
同时,种类繁多的非教育类行政性任务和要求严重牵制着学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应当引起重视。
(四)家长的育儿观念待进一步转变。
“双减”的实施后,家长中间滋生了“教育焦虑”,引起“课内减负、课外增负”的问题,致使家庭教育偏离了正常和正确的轨道。
家长的焦虑不减少,学生的负担便不会减轻。
三、对策建议
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希望在落实“双减”,把应试教育负作用降到最低的同时,大力推动“双增”,让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培养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成为有学识、有才艺、有健康体魄的强国之基。
(一)进一步提升校内教学和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一是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鼓励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设计基础性作业之外,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
探索建立启用区域中小学家庭作业监控数字化平台,从家庭作业公示、作业时间监控、学校作业量预警、作业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作业的闭环管理,在作业“减负”的同时更有效促进学生作业质量的提升。
二是因地制宜制定课后服务项目,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在课后服务时间内,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等,更多的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才艺类能力培养服务,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需要。
加大校外研学基地的培训和建设,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同时缓减场地设施的制约。
倡导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向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购买服务方式拓宽课后服务渠道,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的种类和质量。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借鉴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经验,设立能够基本反映实际能力的教师职业能力“硬门槛”,重点从师范类专科毕业生中严格选拔,择优录用,把好教师“入口关”。
建立“老师课后服务自愿”机制,确保课后服务质量。
(二)进一步强化校外培训监管。
一是继续开展常态化巡查。
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地毯式排查,对违反“双减”精神的培训机构从严从重处罚。
同时,继续加强部门联动,构建街道、社区、网格员三级网格化动态排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厉打击以“家政服务”“众筹私教”等名义进行隐形变异培训。
二是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工作的同时,根据《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依据本地的实际供需,科学设置准入条件,尽快列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白名单”。
(三)进一步加大教师、学生的关爱力度。
一是为教师“减负”“降压”。
根据学校实际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保障教师休息时间,改善办公环境为教师设置“能量补给站”“心理驿站”“健身活动站”等保障教师身心健康。
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区资源、强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增加课后服务校外资源供给比例,同时提高老师课后服务取酬标准,保障教师合法收益。
减少非必要教学工作、为教师子女提供专用活动场所等。
二是为学生“营养”“健康”。
提早规划新建或改扩建学校食堂,严格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学生在学校食堂能够吃得安全、有营养。
鼓励施行营养套餐制,满足学生的不同就餐需求。
科学配置和建设学校体育、才艺等活动场所、场馆和辅助设施,保障学生课间课后活动有设施有场地。
设置“吐嘈”室、音乐放松室、心理沙盘室等多种功能室,教师带头咨询,引导学生正确心理疏解方式,倡导心理老师主动走进学生中间,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遇到的心理难题,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四)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努力形成减负共识。
一是家校社加强协同,发挥各方资源力量,为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提供重要平台,构建共谋、共建、共享的和谐教育生态。
二是优化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必须同“双减”背景下的教育相适应,打破学生考试成绩唯分论,从源头上切断学校、家长、学生的焦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