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同时,大学生也要及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2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xx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64万人。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
”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
76%、28。
57%、27。
84%。
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
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
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
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
22。
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
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