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变形”后的新。即所考察的知识点并没有改变,但形式上却变得多样化。
比如第一大题第2题,这是一道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到困惑的题目。从字面上看,非常高深!涉及到时政、比喻和赏析。但仔细观察,其实很熟悉。只需要将“妙处”换成“赏析”,就能轻易回答出来。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通过赏析句子,从修辞、关键词、描写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训练。
第一大题第7题要求学生写阅读感悟。对于文学名著经典的考查不仅仅停留在填空的知识点上,还要求学生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这符合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中考改革的趋势。如何写好阅读感悟呢?通过拟人、借物喻人等手法进行分析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对语文知识的考查贯穿在社会热点和名著阅读中,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新”的设计非常巧妙。
第二是简单的新。紧跟改革趋势,体现传统文化。
中高考改革方向确定后,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变得必不可少。这套试题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智慧的模板,考查的能力没有超出初一学生的范围,甚至可以说是“简单”,但确实考查了能力。
首先,试卷要求学生按照现代书写规范抄写书法作品中的“上善若水”四个大字。这简短的一句话体现了几个新意。一方面,重视汉字书写是近年来中高考改革的热点话题。其次,在2015年的中考说明中,删除了原定的词语成语范围,扩大至“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这要求学生的词汇量不仅仅限于书本中出现的字词,还要扩展至生活中常用的字词。最后,中考说明中还强调学生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掌握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语文知识。在这道题目中,即使学生不知道“上善若水”的用法,也可以根据下文中的句子进行判断,从而得知正确的书写顺序。对于只会死记硬背而缺乏灵活应变能力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语文不是死记硬背,能力才是关键。
除此之外,题目还考查了民间故事、对联和字谜、成语等传统文化,丰富了题型,为传统文化的考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特别是“鸿是江边鸟”一题,与中考样题中的字谜题不谋而合,真是令人兴奋的“新”。
最后是前瞻的新。试卷打破学科界限,首次引入了长文阅读。
第一大题关于南水北调的材料堪称跨学科的典范。这是一则新闻,一则说明性文字,同时还涉及到数学和地理知识。在选择题中,有不少学生误选了B选项。其实,B选项涉及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材料中提到,一期工程年均调水95亿立方米,被北京送水10.5亿立方米,B选项认为一期工程供给北京的水量超过年均总调水量的1/10,这是正确的。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将学科间的思维迁移到这种题型上,那么面对这种题目就会感到困惑。
2015年中考说明中强调了阅读速度,这似乎在暗示今后的中考中会增加阅读量和篇幅。这一设想在这套试题中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回顾这份期末试题,我们已经有幸见识了一次“长文”,《周末狂欢》。这篇数千字的文章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并对文章进行概括和提取信息。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挑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思路。11题和12题分别考查了学生概括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在长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概括信息和提取信息,这真是一种阅读能力。
这份试卷真正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启发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和模式。这也让我们对语文教学朝着语文的本质靠近,离真正的语文越来越近充满了信心。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总结与反思9
这套试题是根据新课标和现行初一语文教材设计的。试题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试题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部分。客观选择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主观表达部分则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试题内容紧扣教材,注重积累和运用,同时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和审美活动。试题还注重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要求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两道题超出了初一学生的学习范围,还有一道题的选项陈旧,没有正确答案。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作文得分较高,而阅读理解得分较低。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础知识不扎实,分析病句能力不强;对文言文词语和篇章内容的理解较肤浅;现代文阅读缺乏语言理解感悟能力;作文缺乏个性;一些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如审题不清和错别字较多等。
以上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改进教学,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按照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整合教材,系统地教授基础知识;把握阅读教学的规律,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给学生足够的品读文本的时间,并教给他们有效的阅读方法。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习题训练,指导学生合理地做题;关注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总的来说,通过对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