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段(一年级为例)
一年级试卷共五道大题:1、识写小明星。此题共有三小题,第一小题在大写字母旁边,写出小写字母,着重考查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的掌握情景。第二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相同偏旁字的掌握。第三小题读一读,连一连,着重考察学生对动词和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景。2、词句小能手。此题三个小题,第一小题看图填写词语,意在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对所学词语的记忆力。第二小题读下头的句子加上标点,训练学生对标点符号在语境中的掌握情景。第三小题照样貌,写句子,意在训练学生的词语运用本事。3、经典小名士,包括两个资料,第一小题背背,填填,连连,第二小题把相应的词语连起来,旨在考察学生对古诗和名言的掌握情景。4、生活小达人,包括两个小题,查字典和选适宜的词语填空,意在考察学生查字典本事和对词语的运用本事。5、读写小作家,包括两项资料,第一小题你会读通知吗?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上对号,训练学生的阅读及运用情景,第二小题读儿歌,完成后面的练习意在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写话本事,有利于加强知识的综合性。纵观本份试卷,试卷命题者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命题,注重对学生字词句掌握情景的考查。本份命题有必须的难度。
中年级段
三年级是第一个执行新教材的年级,在题型上与别的年级多少有些不一样。第一部分,识字写词:考查了学生对反义词、形近字、多音字的掌握情景。第二部分,日积月累:按课文资料填空,都是课后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中的句子,以及园地中日积月累的重点资料。第三部分,阅读实践:两篇都是课内阅读,既考查了学生对字音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的掌握情景,既有课文资料重点分析,又有句子句式的理解及拓展运用。第四部分,习作部分:动植物名片填表,以及实验流程填表。这部分资料应当属于说明文方面的资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系统起来比较难,本以为学生了解即可,不是考试重点,没想到占分值还比较重,占到20%,这一点是本人不能理解的。第五部分,妙笔创作:本次作文,既是童话想象作文,又是续写,贴合三年级孩子写作特点。本试卷主要考查了学生应当掌握的课本基础知识,把重点课文的重点之处都考查到了。习作部分考查说明文,对刚起步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点难。
通观四年级的语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这份试卷命题凸显了我县语文“唯实尚简”的宗旨。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本事及课内外阅读本事。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略大,但贴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
从学生答卷情景来看,第一部分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第二部分日积月累资料:一字多音掌握较好,仿写句子孩子们揣摩不到位。第三部分生活运用:根据语境填资料较好,资料袋中延伸资料列举仿生学的例子把握不好。第四部分阅读实践课内阅读掌握扎实,课外阅读谈自我理解体会的资料理解不到位。第五部分妙笔创作:作文训练属于课内习作练习,题目有点受限孩子们审题不仔细会出现写景但不是家乡的风光。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如仿写句子,仿生学的例子。“写话”部分:虽然学生人人了解自我的家乡,但真正描述一处熟悉的风景独特偶难度的。这道题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了个醒:语文来源于生活,必须回归生活,必须服务于生活。“作文”虽然人人都能写,可是写不深,写不出新意,条理不太清。
高年级段(以六年级为例)
(一)知识积累和运用。
1、在语境中根据拼音写汉字。平时学生对词语理解死板,不能在语境中形象的理解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解决这一难题。
2、选择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从整体看,此小题错的较多。其做错原因有:⑴对字音所使用哪个的具体语境记忆不牢,区分不清;⑵对易错字的读音积累不够。
3、按课文资料填空一题,学生对课本上日积月累的掌握比较扎实,仅有个别学生审题不清,对作品的作者不是很清楚。
4、古诗积累。名言、诗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诗句和名言学生能写出来。但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很清楚。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理解诗歌的资料,更要感受是个的情感。
5、用修改符号修改段,上课时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掌握的较熟练。
(二)阅读部分
本题在这份试卷中所占分值为30分,共有2篇短文。第一篇是课内综合性复习阅读《养花》,由于在课堂上知识点已经梳理,但2小题,综合本事的靠较强,之前没见过这类题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第二篇短文是课外阅读《读书时间安静的事》共有6个小题,在这几个小题中,出问题最多的是2、4、6小题。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从整篇短文的情景来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题目偏难。学生的理解本事一般,对短文理解不透彻,不能正确领会短文的意图,从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回答不到位。
2.学生的概括及语言表达本事差,词不达意。
3.2小题中引号的作用,学生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是很全面,所以表达不准确。
4.6小题是问“你从作者的认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需要在抓住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回答。仅有个别学生能体会。
(三)习作
优点:大部分同学能够审清题意。题目是开放性的,学生能根据自我的经历写出自我的感受。书写认真,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为题表此刻:1、一部分同学书写潦草。2、个别学生不注意审题,没有使用已给的题目。3、一部分学生错别字太多,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且有罗嗦现象。
三
教学反思
此次质量检测,能够看出许多问题。
(1)词语积累不够。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学生平时缺乏很多的阅读、积累、欣赏、感悟,遇到一些较灵活的题,就感到束手无策。
(2)综合本事薄弱。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资料不仅仅涉及拼音、词义、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短文资料准确理解本事及平时积累词语的本事。由于我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系统讲解,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本事,失分较多。由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学生的综合训练见效慢,收效不明显,以至于学生审题本事较差。有的不读题乱写一气,有的没能真正领会句子含义,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逻辑思维本事欠佳。本次质量检测作文素材虽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逻辑思维训练太少,所写作文语序散乱,没有很好的逻辑联系。空话、套话、假话太多,童真、童趣则瘳瘳无几。可见在这方面,我班学生还是较为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本事的训练。
(4)学生学得太“规范”。透过整张试卷,不难看到我们学生学得太“规范”化,以至于对一些开放性题(如仿写句子)无所适从,没能真正读通、读懂、领会。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不愿读题,凭自我的感觉,想当然地回答。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捧着教科书、教参费力宣讲,学生心不在焉地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景还是普遍存在。教学目标落实不够,训练力度不够。难怪课堂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收效又甚微。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应当彻底加以改革了。
针对以上的试卷分析,我校语文教研组针对本次试卷分析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景,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做了如下的思考:
低年级段语文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低年级段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尤其要从细节处入手,要把学生细微的小错误都要纠正过来。从本张试卷中能够看出,学生对完整的句子认识不够,提议教师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什么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什么怎样样)或是(谁在做什么),让学生对完整的句子有感性的认识。
学生阅读本事的培养应立足于课堂。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要将阅读延伸于课外,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丰富积累,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加强学生习惯和本事的培养,严格要求并注意指导方法。习惯培养包括书写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考试、写作业时审题、应变、检查的习惯等。要提高这方面的本事就要重视日常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中年级段教学: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试卷力求经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我梦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本事。
高年级段教学:1、一如既往地抓好抓实基础知识的教学,课内知识点力争人人过关。2、沟通课堂内外,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3、每次讲评试卷时要结合各次的考试情景交给学生考试的技巧和审题的方法。4、每单元综合练习的设计要加强整合,揣摩试卷的方向,加强训练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对句子的仿写和感悟、对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加强。5、立足课堂,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阅读本事。在精读课上教给方法,在阅读课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资料、领会文章传达的主旨、分层分段概括层意段意、体会文章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理解词语、运用标点、提出问题、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等一些基本的阅读本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6、书写上要严要求,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7、重视综合本事培养。学生平时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少,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本事。有的不读题乱写一气,有的没能真正领会句子含义,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考试是对一个阶段的学业鉴定,也是下一步改善教学的起点。我们经过命题分析和考试分析,决定继续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本事为着眼点,多元发展学生智能,为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负责、担当。
小学的语文试卷分析及整改建议怎么写7
一、基本情景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851人,人平66。58分,及格人数627人,及格率73。62%,优秀人数261人,优秀率30.58%。
二、试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