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析:白色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1、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破坏了市容景观。比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在树枝上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材料,对人体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白色污染通过太阳光照射,将塑料中的大量有毒物质排入大气层,从而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通过这次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还会飞舞着白色塑料袋,让人们非常不舒服。然而,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迫切的重大任务。
我们泰兴市每天都有很多环卫工人为与白色污染作斗争而辛勤工作。但是,单靠环卫工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提高环保意识。环境污染和破坏不是个别人造成的,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同时,我也明白了: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每个人都在破坏环境、天天破坏环境,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每个人都关注环保、天天关注环保,我们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携起手来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在此,我建议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时刻做到:
1、不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箱内;
2、积极参与和宣传我们学校已经设置的垃圾分类存放处;
3、不浪费,包括不浪费纸张、水和金钱;
4、尽量少用或不使用塑料袋,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物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积极制止。
大学生调研报告范文4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近年来,我国的毕业生就业率整体呈现不太理想的情况,大约在70%左右。与此相比,211高校和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一些,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统计,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20xx年增加了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x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表示。
“20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xx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了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占比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一选项占比27.84%,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这一趋势近年来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秀的职业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三是心理因素,一些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它的利与弊在哪里?它的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也需要担心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他们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不足,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除了客观实际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因此,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有66.54%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好的工作待遇外,与国际接轨更便捷,也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多,且就业岗位多样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观: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倾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要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
首先,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许多有待招募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限制。调查显示,许多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但由于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无法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招不到人。20xx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中,有31.6%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31.5%到国有企业就业,26.2%到民营三资企业就业,其他就业占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来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到60%,但由于很多个体私营企业无法解决“三险一金”(三险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指住房公积金)问题,大学毕业生放弃了这些企业。
其次,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许多地方对录用大学生有户口和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对干部身份有要求;民营和外资企业无法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着出地和出系统等需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乏统一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