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试试卷分析不足及改进措施10
在领导的精心安排下、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紧张忙碌的期中复习与考试工作已经完成,为了更好的做好下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现结合试卷情况和学生成绩认真总结与反思:
期中考试后我看了一下我教的学生的卷子,总共有两道大题,前面是二十个选择,都是单选,后面是连线和填空,结构名称等,一共是五十分的题量,答题时间是半小时。总起来说学生做的不是很好。
我觉得我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都讲到了,也有一些复习,就是实验也基本都做了,但成绩还是上不来。对此,我想应该是有如下的几种情况。
一、学生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对生物的认识不清,认为是副科,二年后就不学了,中考也不考试,花些时间学不值得。因此,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不思考也不回答问题,只要不说话不影响别人学习就行了,自己有时候还偷偷的做一些个其它的作业,这样的学生占一半。另有一些什么都不学的学生,上课根本就不听课,找一些机会东看看西瞧瞧,上课说话,打闹,影响了别的同学学习,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习的就是那些最好的学生和对生物感兴趣学生,这样的学生不是很多,因此平均分数就不多了。
二、老师的认识,为完成教学任务,我做了好多应该做的事情,每次考试都不是很好,经历数次这样的情况后自己的信心也逐渐的消磨怠尽了。所以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有时看到学生在自己的课上做别的科的作业也就不再认真的去管,长些下去学生也就不注意学习这科了。
三、没有详细认真的检查复习,我在进行教学中,检查复习的时候不是很多,有的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不检查了。
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准备采取一些方法来改进。
熟练掌握教材,多学习,自己首先要掌握好知识,备好每一节课。上好课,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上课,每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去上,把重难点区别开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做好课前提问,检查上节课的内容,甚至上一章的内容,把每个知识点都连接起来。
学生考试试卷分析不足及改进措施11
一、总体情况
本次试卷依据人教版实验教材选修1《分子与细胞》命制而成。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试卷共两个部分:Ⅰ卷为选择题,满分50分,共25小题。Ⅱ卷为非选择题,满分50分,共六大题。本次试题注重基础,难度不大,参试人数1315人,而平均成绩只有70分。及格率82.2%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最高96分,最低8分。
二、试题分析
优点:
1、考查基础知识和教材知识的再现,重视考查知识的基础性和主干性。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择题和题干的关系一致,突出能力,特别是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旨在引领师生全面关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学习生物学方法和技巧。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套试题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注重双基及实验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广,灵活性强,是一套较好的生物试题。
3、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广,试卷的考点覆盖了选修1主要的主干、核心知识点,如:细胞的结构、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4、试卷题目表达方式合理、有效和科学性错误,没有偏、怪及超标题出现。
5、注重考查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力求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第29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考查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旨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能力。试卷涉及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试题约占25%,彰显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
6、生物图表分析和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例如简答题第5、6、7、11、15、16、19、22、24题,全卷图表题占50%,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不足:
1、试卷的范围没有按照黄冈市考试的范围命题,第六章没有考察到。
2、时间安排上出现了问题,导致有的学校提前考了,试题泄密了。
三、学生答题总体存在问题
1、题中识记题做得较差,反映学生该记的内容没有记住。
如选择题的第1、3、7、14、20等题,简答题的26、27、28题,均为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但学生由于对基本概念不理解,概念模糊不清,对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正确辨析,从而导致基础知识题得分率也不高。
2、基础不扎实,很多知识了解还不深入、不准确。
3、读题不认真,不能从题中找出隐藏信息。
4、识图能力较差,不能读懂图,从而提炼出所需信息。
5、表达不准确,答题不完善等等情况。
四、今后教学建议
1、扎实基础,全方位所有重难点注重双基,强调基础,应该成为教学根本。面向基础题,突出中档题,应成为考试训练的基本要求。为了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做到:(1)读教材(2)背概念原理(3)默关键术语
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重视以提高实验探究能力为主的能力培养
4、重视图表类试题的归类解答
5、克服三种偏向:
(1)克服难题训练过多,起点过高。
(2)克服照抄照搬,对外来资料试题不加选择,整套搬用,题目重复,针对性不强。
(3)克服题海战术,生物试题很多,题海无边,要以质取胜,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