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探索小学英语教学有效的教学战略、模式和方法;总结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并在全校推广;
2、进一步丰富、验证、发展和实施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校本教研。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战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协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人本主义学习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沛发挥。教师的任务就是协助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学生则通过实际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发明,从而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3)、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全面发展,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改变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理性过程与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情感活动的非理性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达到知识、技能、道德、人格的和谐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界定和理论假设
课题的界定: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兴趣的发生既受主观因素影响,也与客观条件有关。有吸引力的事物能够引人注意,这是客观条件的作用;个人知识经验的丰富性,教养水平的高低,这些主观因素对兴趣的发生也起重要作用。兴趣也和主客观特性是否相适应有关。研究标明,中等难度的任务,往往与个体能力相适应,最容易引起人的兴趣。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激发不了人们的好奇心;过难的问题会使人望而生畏,信心缺乏。它们都难于引起人的兴趣。
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研究报告3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校对阅读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师们也逐渐认识到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当我们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时,却发现令人不太乐观。尽管大家纷纷呼吁读书,但教师们却不知道该向孩子们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也不知道应该为孩子选择哪些书籍。同时,许多孩子手中捧着的书要么缺乏价值,要么缺乏乐趣。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和能力出发,有重点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质量和阅读乐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适应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程有效地引导他们的阅读。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时期的阅读对于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儿童文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_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编写的文学作品,它表现出童真和童趣,是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此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可以让人变得善良,增添人的审美意趣,让人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孩子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培养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通过引领孩子们进入童书的世界,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我们希望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让书籍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他们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让书籍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的方法,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和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该读什么”。
(2)、选择适合“共读”的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孩子们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和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以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和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的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在阅读课程中进行实践,课内外相结合,不断反思、改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研究报告4
一、指导思想
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20xx年,《单位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语文教育而言,新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是“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目前国内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寻求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优应用的一般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寻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提高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和管理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