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个人报告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整改报告6篇
大小:25.18KB 2页 发布时间: 2022-09-07 17:48:15 15.77k 15.19k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一种方案,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整改报告,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整改报告1

医养结合自查报告近年来,按照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启动会议要求,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医养结合工作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模式有居家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医养结合。

全市医养结合的问题进行整改,特报告如下:

(一)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通过媒体对优质医养结合机构的宣传,逐渐使人们摒弃将老年人送去机构养老是不孝顺的传统想法。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内容,除去基本的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外,增加中医保健康复、心理咨询辅助、文化学习、文体娱乐、集体活动、书画手工、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服务。将老年人送去机构养老是为了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根据我市相关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在现行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基础上,将新建、改扩建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提高20%。各县市区在确保上级医养结合政策及时、足额落实的基础上,各县市区根据各自财力,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给予资金的倾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机构,并享受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相同在资金支持和医保政策。

(三)解决养老机构设立许可难题。突出规划许可、竣工验收、消防许可三个重要环节,对因历史遗留等其他特殊原因无法办理各项前置许可的养老机构,督促其按照标准要求整改后,督导相关职能部门听政令、提效率、树形象,立即出具符合城乡规划、符合建筑质量标准要求、消防检查基本合格的证明,为医养结合机构办理设立养老许可及民办非企业法人等登记提供前置条件,切实解决我市医养结合机构大面积“无养老证证”运营问题,尽快改变民营养老机构停滞发展的被动局面。

(四)积极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商业护理/照护保险制度。人社部门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行覆盖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同时,鼓励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基本医保机构合作。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多种方式投资养老服务业,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五)统筹政府部门资源,大力发展智慧社区。加快部门机构整合,将老年人管理工作由一个部门完成,整合各类不同的信息统计系统,减少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大力发展智慧社区,积极发展远程会诊制度,基层医生通过移动网络等设施,紧密联系上级医院相关科室医生。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的进步,为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智能化的服务。

(六)加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市级层面鼓励德州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尽快完善养老管理、老年护理、康复、营养、心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产品开发等相关专业群,在院系设置、师资调配、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按规定落实对高职院校及从业毕业生的奖励补助政策,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老年服务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改变医养结合机构“无人可留”的问题,为我市医养健康事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整改报告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人健康和养老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决定了老人养老不仅要有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需要专业的医疗关怀。普通寄养型养老院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为医护型养老院,老人入住后既可以享受养老服务,又能得到医疗保障。老年护理院集养老、医护为一体,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不仅配备医疗设备和完善的生活设施,更聘请专业的医生护士人员、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不仅能为老人提供贻养天年的休闲养老居所,又能给老人完备的生活医疗保障。

建立“医养一体”式的养老机构,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将养老与就医相结合,在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也能解决就医问题。对一些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庭护理及一般养老院护理达不到专业的护理水平和医治条件,往往会延误第一抢救时间,而两者的结合就能有效的解决这一弊端。

如果能将养老医疗列入医保范围,既能解决老人的医疗和护理难题,又能减轻了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就更好了。“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何照料不能自理的老人将是个大问题,在医养结合方面,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徐州市发展的速度还相对较慢,但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型养老打破传统:大众对养老院的观念问题存在着不少分歧。部分人认为,如果送自己的父母去养老院,担心父母误解,也害怕被别人误解为不孝。一部分认为,如果老人到养老院能够过得更加舒适,那样去养老院是很正常的事情。

医养结合也许正是打破传统误区的突破口。起初,很多老人对养老院很抗拒。很多人一提到养老院,联想到的就是那种破落的景象以及老人们些许悲惨的晚景,但事实并非如此。”医养结合: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可以免去老人患病在医院、养老机构、家庭之间的奔波之苦,又可以将一级医院空置的床位、富余的人力充分利用,缓解养老院专业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通过“养老机构把医院请进来、养老院走出去与医院合作、基层医疗结构增设养老服务”三种方式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失能老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目前本市虽已启动医养结合试点,但出现了社会效应好、经济效益差,标准及管理亟待规范和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建议将现有部分设有病房的一级医院(包括一些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改造成为专门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老年护理院;制定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统一的入院、出院规范标准,确保“医养结合”持续发展;民政部门应对有意愿开设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且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在行政审批方面给予支持。

“分类养老”为不同层次的老人“量体裁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民建市委会建议,推行“分类养老”,结合不同层次的老人开设不同特色服务。

目前的养老人群没有进行分类,对年龄、兴趣、自理、收入等各不相同的老年人实行混养模式,无法做到“量体裁衣”的养老服务,而“分类养老”,通过结合老年人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分类,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建议对有机构养老需求的老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调研摸底,从收入、兴趣、年龄、健康等方面建立个人养老信息库,并基于调研数据来引导养老机构的设立;细化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公办养老机构,为无赡养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会办养老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需求开设不同特色的服务。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自查整改报告3

随着中国进入快速老龄化,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多地出台了扶植政策,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服务纳入医保,另一种则是直接对此类机构进行补贴支持。

今年三月,上海出台扶持政策,全市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且正常投入使用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此外,北京之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明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_年推出的长期护理险对于养老医疗的市场也代表着长期的利好,有助于护理服务市场的增长。

中国的老龄化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快速老龄化,_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亿,而2_0年则可能有三分之一为老龄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第二是空巢老龄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_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空巢老人已经到达50%。这对老年人护理、精神关怀都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失能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快速增加,_年我国已经有超过37_万失能老人和超过1亿慢性病老人。_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的4_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9_万,空巢和独居老年人亿。

面对这些趋势,中国的养老服务急迫需要一轮快速机构化出现。过去一代的老年人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那时因为我们还有人口红利,可现在这正在快速消失。独生子女结构导致下来的老龄化不可能依赖家庭成员,必须依靠专业机构。这个市场蛋糕会快速膨胀。

未来的养老服务可能成为基础医疗的重要部分,具备医疗服务能力。核心问题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养老医疗服务的核心支付方式是什么?机构又通过什么途径来赚钱?支付方问题仍然依赖医保对养老医疗保障的提高。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老年人医疗都是很难商业化的,大部分要靠政府支持。而对于中国这样本来自费就很高的国家,老年人本身支付能力有限,加上4-2-1家庭结构导致每个子女分摊到4个老人身上的经济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养老和医疗结合的服务未来离不开政府支持。无疑这个缺口也很大,必须要靠更大的投入才能实现。

民营资本在医养结合服务上机会很大,但到底怎么赚钱?首先收入的主体不应该是药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有很多模糊点,也最容易形成滥用。对内设医疗机构在药品分开上的控制措施是保证服务安全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医保费用不会失控的前提。而且,这类医疗机构的规模不会太大,也很难具备老年人慢性病和护理的用药需求,因此把药品拨给第三方是关键。

机构盈利的关键在服务费用。这里分为两块,一是医疗服务费用,二是护理费用。这一方面取决于医保对服务费用到底有多大支持。养老服务要机构化,服务费用的提高在所难免,再加上中国未来劳动人口萎缩,会形成一轮医疗服务人才荒,养老上更是如此。供小于求将导致服务费用上涨,如果可以控制好药品的合理运用,在老年人用药这一块上抽掉滥用药和药品价格虚高导致的额外成本,完全有可能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弥补到服务费和护理费上,增加医保为养老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另一块则是可以部分商业化的服务。随着长期护理险的推出,对于承接护理服务的机构来说,商业化的机会是存在的。由于中国的长期护理险主要以政府主导,采取医保资金划拨、财政补贴和个人缴纳三部分组成资金池,这有助于在长期建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保障体系。

长期护理险的体系建立后,有主整个老年人群分摊风险,让老年人不至于因为贫穷或者子女无力照顾而得不到护理。但是这样的保障所需要配套的是严格的管理防止滥用。护理可以说是必须的,但也很容易滋生欺诈骗保,如果要建立这样的风险防控,就必须在风险基金赔付的时候严格核准护理的必须性,这有待于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电子病历网络,形成老年人健康档案,并打通基金管理方、医保、养老医疗机构。这个工程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风险防控的设计,而是这些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以及防止欺诈的措施。

养老和医疗结合以及机构化养老已经是中国的必然趋势。对于投资养老的民营机构,这股机构化浪潮带来的机会很多,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立,信息化数据互通,人才培训等几个方面。但养老医疗是一个需要政策引导的行业。开放医保,进行政府补贴只是开头,养老医疗很容易被滥用,也很容易滋生猫腻和骗保,因此严格的成本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必须。只有在产品上进行严格管理,才能让真正的核心价值——服务,获得更多的医保支持,同时让服务者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样才能促进市场良性循环,把盘子做大。

从医疗服务的产业流程上来看,民营资本在养老医疗上的机会分为服务、信息和产品三个方面。

中国的养老机构本就稀缺,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更是少之又少,把养老当床位卖是非常粗犷的发展模式,未来的机会更多是养老医疗机构,更注重其医疗属性。

正因为现在的民营养老机构把自己定位为床位和住点,关心的是是否可以得到土地、水电煤等方面的优惠,而各地落实力度不同,要推进民营化养老机构的发展就很难。

而养老医疗则不同,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量大而且持续,如果政府可以支持医保支付,服务费可能成为养老医疗的主要收入来源。这里的前提是医保对服务费用的定价能够合理地反应服务者的劳动价值。

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劳动力不足,供少于求将逼迫市场调整服务价格,尤其在养老服务上,目前的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服务者没有动力。未来机构化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快速上涨,如果医保的覆盖比例不能反应这种价格变动,养老医疗就很难做起来。

相比定位地产项目的投资者,在医疗服务产业布局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医疗可能会更有利,他们可以将基础医疗资源嫁接在养老服务上,甚至建立一个平台,让养老机构选择需要哪种服务包,比如专业康复、定期坐诊、慢性病管理、远程医疗等。大的养老机构可能会选择内设医疗机构,但有很多不具备这样能力的机构,则可能会通过某个平台获取医疗服务。而有雄厚资金的地产投资方也可能为了提升养老项目的医疗价值,选择医疗平台嫁接服务。

养老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要标准化、服务一致。比如老年人需求很大的康复,需要专业的康复师和器材。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这些。未来的机构养老需要配备统一培训的康复师,并且通过器材租赁满足基层需求。要单个养老机构去培训康复师或者去雇佣康复师可能很贵,但集中的提供打包服务的机构就可以以量取胜,同时保证康复服务标准的统一。

当养老和医疗接起来之后,信息的机会也随之而生。目前的养老机构信息管理基本是空白,非常不利于嫁接医疗服务。老年人的就诊记录、疾病管理需求、用药等可以组成一个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互通才有可能。这还将直接有助于远程医疗在养老机构的展开。如果说内设和平台化的医疗服务定位基础医疗和疾病管理,那么对于术后、大病、突发情况则需要远程医疗配合,而完整的健康档案是有效进行远程服务的前提。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