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继续深化“领导联点、部门包抓、企业帮扶、干部驻村”制度,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包抓帮扶活动,动员各级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园区和经济组织,了解民情民意,帮助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一体,形成美丽乡村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结合“四位一体”“基层建设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积极采纳村民、党员代表的合理意见,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受益者、推动者。
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团结友爱、移风易俗、孝亲敬老、诚实守信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推广建设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助推发展的正能量。
2、精准脱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民群众是乡村最核心的要素,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认真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监测脱贫对象,建立贫困人口明细台账,确保户有表、村有薄、镇有册、区有电子台账,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脱贫路径、脱贫效果和脱贫时间“一表清”。
要聚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围绕精准脱贫总体思路,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移民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要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切实提升帮扶工作效果,实现贫困群众真正脱贫,使农民群众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3、突出特色,强化规划引领。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遵循自然、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分步推进”的思想,根据实际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一是凸显个性设计。
美丽乡村规划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群众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努力打造我区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二是量力而行。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村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避免追求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三是突出产业支撑。
要依托秦岭北麓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资源,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四是稳步推进。
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实施步骤,逐年列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分步实施,连点成线带面,彰显渭滨特色。
4、提升产业,实现村强民富生活美。
(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充分结合各村实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区有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逐步形成区域性特色主导产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建议在XX镇太寅河以西重点发展核桃、中药材种植等产业,XX沿山及XX地区主要发展猕猴桃、大樱桃、油桃、草莓、养蜂等产业;推进“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现代农业园二期,高家村农业观光园建设,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增值效益。
(2)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施精准扶贫转移就业脱贫,深入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送项目、送资金、送保障等“六送”服务,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积极举办劳动用工招聘会,拓宽跨地区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自主创业等各种转移就业渠道,激活农村各种增收要素,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XXX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到X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年均增长XX%。
(3)实施“互联网+”模式。
借助互联网产业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模式,支持有意愿的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网点,通过自建大型种植生产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创新性实施“平台销售+定制生产”、“线下体验+线上预订”等销售策略,推动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建设新农村。
5、建管并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体系。
(1)构建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争取上级奖补资金,集中建设,建出精品,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整合移民搬迁、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道路建设等各项涉农项目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保证资金统一有序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三是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实施生活垃圾、污水、粪污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推进“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真正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新格局。
规范农村各种交通警示牌、旅游标识牌、路牌、宣传牌,整治供电、网络线路,拆除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完善道路管护、垃圾清运、河道保洁、绿化养护、乱堆乱放清理“五位一体”的长效管护体系,健全规范化考核机制,落实管护经费和人员,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延伸和拓展,推进农村地区路网、管网、河道的建设整治工作。
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有效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3)完善公共配套服务。
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依靠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带动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就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方面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发挥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报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