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个人报告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自查范文5篇
大小:22.61KB 2页 发布时间: 2022-11-05 17:17:11 12.8k 11.02k

二是为了使我院医养结合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推进,近日,我院组织相关负责人到兰州市城关区康乐医院参观学习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学习借鉴兄弟医院在医养结合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动员全院力量积极开展工作,为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三是为了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有序推进,我院成立了老年病科,为老年人开通预约就诊等便利的绿色通道,开展急诊急救、预约就诊、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四是医院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建立老年人康复训练室、文体娱乐室、老年人餐厅等硬件设施,并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抚慰等需求,购进安全有效的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努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

五是加大对医养结合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折页,电子屏幕或打造宣传长廊和宣传一条街,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怎么样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医养结合的社会意义等,让更多的人支持医养结合工作.

六是突出中医特色养老服务。大力宣传中医养生治疗、保健、康复知识、理念,探索多种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形式,积极组织开发药膳在老年群体中的推广和应用,探索建立“食养(疗)"、“药养(疗)"、“水养(疗)”、“沙养(疗)”、“文养(疗)”等中医药特色养生、养老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医疗养老需求,我院编制54人,实有正式人员128人,临聘人员153人.我院编制床位350张,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床医比1:1。5核定,目前尚缺编制471人,受编制限制,正式人员在职称晋升中缺岗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二是人员严重不足。临床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医护比例失调,中医执业人员不足,尤其缺乏临床骨干医师和养老护理人员。三是养老服务硬件设施不健全.由于医院搬迁后,资金筹措困难,医养结合硬件设施还不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积极配置医养结合工作硬件设施.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医院急缺人才,合理配置医养结合工作科室人员结构,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同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加强院内人员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养老护理综合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便民就医措施。在原有便民措施基础上,通过患者调查、参观学习、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完善、改进便民措施,并加大老年人绿色通道便民措施的资金投入,让老年人就医养老更方便、快捷。

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自查范文5

近年来,按照创立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启动会议要求,我市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医养结合工作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模式有居家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医养结合。

一、主要进展及成效

一是出方案。根据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效劳相结合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印发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效劳结合开展的实施方案?,从根本原那么、目标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从政策层面统筹推动多种医养结合模式的共同开展。

二是抓试点。依托以创立国家“老年健康效劳能力建设示范区”试点为契机,优化思路,探索创新,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精心打造“以居家养老为根底、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综合立体式社会养老效劳体系,社会反响强烈。。

三是抓推进。在先行试点的根底上,不断总结经验做法,在各县(市、区)进行,今年全市创立8个医养结合示范点,积极申报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园区、医养结合示范工程、医养结合示范中心。力争到2021年,全市医疗卫生和养老效劳深度融合,实现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

等便利效劳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效劳,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到达85%以上,根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效劳需求。

二、全市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机构的入住率不高。各县市区普遍存在着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低、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就县域而言,现有养老床位1230张,入住500张,入住率只有40.7%;就机构而言,养老效劳中心、卫生院的入住率均缺乏50%。入住率低下不仅造成资源闲置,也给机构自身的运营带来较大压力,调研医养机构大都处于保本经营或亏损状态。

(二)养老许可证审批难。目前运营的医养结合机构局部未取得养老机构许可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机构。养老许可证审批的条件主要包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证明、消防设计审核及验收(备案)意见、不动产权属证明、环境影响评价意见4类。其中,未取得消防设计审核及验收(备案)意见的养老机构占机构总量的72.65%,也就是说消防许可成为影响养老机构设立的最严重障碍。如此大比例的“无证”运营问题,直接影响着民政等部门的依法监管,阻碍着上级扶助政策的落实,抑制着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制约着医养结合事业的持续健康开展。

(三)现行医保政策制约医养结合事业的开展。自xx年起就建立起了主导、医保统筹的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目前,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卧床,产生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我市仅少3个县开展了职工护理保险制度,惠及面较小。医养结合机构内设诊所、医务室等医疗机构在申请医保定点时只能协议管理门诊报销的内容,住院、康复等诊疗工程不能报销。

(四)老年人信息资源无法共享。根据省医养结合示范创立目标任务的要求,每个县(市、区)要有1家一站式居家社区医养效劳平台为依托的智慧健康养老社区。推动居家养老效劳平台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共享。目前,门负责居家养老效劳平台,卫计部门负责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老龄部门掌握全市常住老年人数,公安部门掌握户籍老年人数。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互通,对全市老年人的养老医护需求无法全面清晰的掌握。

(五)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待遇较低。目前,全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43.4岁,文化程度偏低,多以初中水平为主,接受过短期护理培训的人员占比较少,还有的一线护理人员未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影响了效劳工程、内容的扩展及效劳质量的提升;一线护理人员配备较少,护理任务较为繁重;医、药、护、技、行管人员结构不合理,养老效劳、家政等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比例几近于无,各养老机构普遍缺乏医疗、心理、营养、平安、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医养结合效劳机构开展后劲缺乏。

三、推动全市医养结合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效劳能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通过媒体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宣传,逐渐使人们摒弃将老年人送去机构养老是不孝顺的传统想法。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效劳内容,除去根本的生活、照料方面的效劳外,增加中医保健康复、心理辅助、文化学习、文体娱乐、活动、书画手工、精神慰藉、临终关心等方面的效劳。将老年人送去机构养老是为了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根据我市相关政策,各级财政要加大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在现行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根底上,将新建、改扩建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提高20%。各县市区在确保上级医养结合政策及时、足额落实的根底上,各县市区根据各自财力,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给予资金的倾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养结合机构,并享受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相同在资金支持和医保政策。

(三)解决养老机构设立许可难题。突出规划许可、竣工验收、消防许可三个重要环节,对因历史遗留等其他特殊原因无法各项前置许可的养老机构,催促其按照标准要求整改后,督导相关职能部门听政令、提效率、树形象,立即出具符合城乡规划、符合建筑质量标准要求、消防检查根本合格的证

明,为医养结合机构设立养老许可及民办非企业法人等登记提供前置条件,切实解决我市医养结合机构大“无养老证证”运营问题,尽快改变民营养老机构停滞开展的被动局面。

(四)积极推行护理保险制度和商业护理/照护保险制度。人社部门在职工护理保险试点的根底上加快推行覆盖城乡居民的护理保险制度。同时,鼓励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根本医保机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以多种方式投资养老效劳业,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五)统筹部门资源,大力开展智慧社区。加快部门机构整合,将老年人管理工作由一个部门完成,整合各类不同的信息统计系统,减少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大力开展智慧社区,积极开展远程会诊制度,基层医生通过网络等设施,紧密上级医院相关科室医生。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开展,可穿戴设备的进步,为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智能化的效劳。

(六)加强养老效劳与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市级层面鼓励德州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尽快完善养老管理、老年护理、康复、营养、心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产品等相关专业群,在院系设置、师资调配、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按规定落实对高职院校及从业毕业生的奖励补助政策,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老年效劳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

员职业道德、效劳能力和业务水平,改变医养结合机构“无人可留”的问题,为我市医养健康事业、产业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