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可以发现疫情流行期间担心的比例比疫情受控后担心的比例高,疫情流行期间不担心的比例比疫情受控后的比例低。通过表格能看见,疫情流行期间 人们担心的比例大概在40%左右,而在疫情受控后,人们不担心的比例在40%左右,说明了疫情受控后,人们被疫情所影响的心理有在慢慢恢复正常,从非常担心、担心慢慢到到不担心、完全不担心。
③疫情受控后的情况
可以看出居住酒店、在餐馆用餐时、在旅游景点、在使用当地的交通工具、乘火车、乘飞机、在商场以及购物场所时都有比较不担心,证明疫情受控后,出行旅者渐渐有安全感,40%左右的人出行有些不害怕被感染。证实了出行这些场所以及交通工具安全问题有一定程度消毒清洁以及防控,对于政府宣传以及政策条约发布,安抚了出行者心理,但是仍有一部分人还在担心并有所顾虑,也是各级部门需要解决的一项问题。
3.结论
本文通过疫情对中国疫情影响,对年轻人进行发放网络问卷,对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本次研究目的是要分析这次疫情对中国旅游是否带来影响。
数据结果表明,这次疫情发生对旅游业发展造成影响,从PEST与SWOT中分析发现疫情期间,旅游业经济发展处于下降状态,致使旅游职业面临失业危险。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56%在疫情期间渴望旅游旅游。从调查中发现今年出行旅游原因是因为旅游人少,疫情关系导致旅游人少。对于不旅游人不旅游原因是害怕疫情,感觉防控规则麻烦,怕家人担心。说明了疫情对人心理造成伤害,认为疫情期间旅游是危险的。不管是在疫情流行期间还是在疫情受控后,人们在出行旅游时仍然会有顾虑与担心,因此在密集人群中,82%的人选择带起口罩防御自己。
为此给出建议是希望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对旅游业进行宣传,消除出行旅游担心顾虑,以及对旅游行业进行全方位支持与扶持。旅游行业需要加强对防疫工作实施以及对旅游行业做出相对优惠政策,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调查报告篇4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新时代,旅游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在吸纳就业、脱贫攻坚、保障民生、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稳就业、稳增长、惠民生。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旅游业带来巨大影响,认识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积极应对,意义重大。
一、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旅游业给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具有综合性、体验性、敏感性等特点。
(一)旅游业综合性强、体量大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性强,包括交通旅行、游览、购物、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活动,涉及旅行社、OTA平台、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等单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也是旅游大国。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旅游市场基本情况》显示,201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6.63万亿元,旅游业占到我国GDP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旅游业以体验式消费为主
旅游业是一个依赖体验,能直接为消费者带来幸福感、愉悦感的行业。旅游需要一定的空间和人员的聚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满足感、真实感,这是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中华民族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旅游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有效途径。旅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以线下体验为主导。但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数字科技、虚拟现实的发展,旅游产品线上营销、大数据营销方式会流行起來,新技术将重塑旅游业的运行模式。
(三)旅游业外部环境敏感性强
旅游业是典型的人群聚集性产业,极易受到传染病等突发公共事件冲击,外部环境敏感性强。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人群聚集型产业,需要劳动者自身之间、消费者之间、服务者和消费者之间高频率密切接触。疫情来临时,病毒通过高密度的人群集聚,极易造成相互传染。历史事实早已证明,一旦出现疫情,如,非典、霍乱、黄热病、埃波拉出血热等,旅游业的反应最为敏感脆弱,也最为激烈直接,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强烈冲击。
(四)旅游业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性强
我国已进入“旅游社会”,“旅游社会”的门槛是GDP人均达到500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旅游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旅游休闲消费已大众化,旅游已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回补、稳定就业等方面作用巨大,带动性强。比如,旅游业在教育、扶贫、就业等领域,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农家乐、民宿等的投资与运营,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旅游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产业之一,无论对消费者的心态、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还是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运营模式、市场开发等,都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旅游经济出现阶段性断崖式急速下滑
疫情导致公共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景点等暂停营业,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断崖式下降。受冲击最严重是餐饮住宿、文化旅游、批发零售、展览、景点等行业,很多旅游企业关门大吉,或者把活下来作为最大追求。有的企业现金流只能支撑三个月,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高。项目关闭期间,企业人力成本、租金费用等刚性开支需要支出,增加了企业运转的困难。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出,预计2020年中国旅游收入将减少1.18万亿元。估计202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比2019年下降15%左右。随着海外疫情的加重,从事海外游的旅行社、航空公司、海外游学机构等受到巨大冲击,恢复期将会漫长。
(二)人员流失、复工复产的隐忧
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旅游行业的稳岗、复工复产带来压力。突发疫情之下,很多旅游企业压力山大。企业裁员、降薪、安排员工无薪假期、补休、轮班上岗,甚至辞退临时工,是企业控制运营成本应对危机的通常做法,这无疑会导致员工流失。无论是高端人才还是中低端人才,旅游行业的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稳定员工队伍,尤其专业人才队伍,留住有较高学历、懂业务、有经验的骨干员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否则,给复工复产带来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三)疫情对旅游消费观念的影响
每次大的灾害,都会改变人们的心态,直接影响到生活观念、消费观念、以至于旅游观念的变化。这次疫情的禁足生活方式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认识到健康和大自然的可贵,认识到通过旅游放飞心情的可贵。压抑之后,人们要释放精神压力,必然会“出去走走”、“吃个饭”、“换个环境愉悦身心”,休闲旅游的频次会更高,对旅游业品质的要求会更高,大众旅游消费的刚需会更强。历史经验证明,疫情过后,旅游业一定会有较强的反弹,可能创出旅游业绩的新高。
(四)旅游业的洗牌重组和变革
疫情对旅游业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旅游企业的破产、收购、合并、重组。近日,华住集团旗下的怡莱和你好酒店合并就是个例证。疫情期间部分旅游企业不能正常经营,行业的整体洗牌是不可避免的,要么坚持下来,要么出清。对于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来说,疫情也许是一个“捡漏”的机会,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可能破产。非典疫情使资金实力不足、运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倒闭,然而,首都旅游集团、新燕莎控股公司、全聚德集团却实现重组,还有的实现跨界融合。可以预计,疫情后,一批企业和项目被并购或遭遇关停,部分企业可能借机做大做强。
(五)网络和科技在旅游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疫情期间,线上的旅游活动更加活跃,在线办公、知识付费、“宅经济”、“线上消费”、“无接触服务”等成为新宠。新需求催生新供给,“云旅游”成为疫情期间新的增长点。文旅部推出在线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公众可以在线观看全国博物馆线上展览,四川文旅厅推出“文旅相伴·宅家过年”线上文旅平台,山东推出“好客山东文旅在线服务”,提供云视听、云课堂、文化战“疫”、VR看齐鲁等十余项服务。疫情倒逼科技创新,促使旅游业向智慧旅游发展,实现价值倍增成为可能。
三、疫情下旅游业复苏发展的对策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冲击,是一次大考,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机遇,要针对旅游业的特点和疫情造成的影响,准确研判形势,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化“危”为“机”,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用好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增强战胜疫情信心
政府提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做法。2001年英国口蹄疫、2015年巴黎的爆炸袭击事件、泰国海啸,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都出面给予政策支持。巴黎城市通、日本的多年往返签、普吉岛免税,都是灾后重振旅游业政策的结果。非典时期,我国政府启动全面推进旅游业恢复与振兴计划。
旅游业要用好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做好恢复营业准备,推动复工复产。一是特殊时期的税费减免缓交,包括减免或者缓交一定期限的增值税、所得税、房产税。二是保证金暂退政策,如,文化和旅游部出台暂时退还旅行社80%的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三是金融支持政策,如,政府的专项贴息贷款,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降低贷款利率等金融手段。四是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如,山东省计划安排1.5亿元专项扶持,重点用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项目建设、设施升级改造、文化惠民活动等。这些政策有助于减轻企业压力,提振行业信心,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满足疫情结束后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活动的集中需求,发挥旅游业拉动经济的功能。
(二)未雨绸缪练好内功,打造品质旅游、深度旅游
疫情后,群众对旅游行业服务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品质旅游、深度旅游成为迫切需求。一是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政府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要与城市管理以及消协等部门密切合作,有效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旅游企业要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营造安全、放心、满意、和谐的畅游环境。尤其健康卫生方面,要做实做细,比如,旅游接待车辆、客房、餐厅、厨房、旅游厕所、公共娱乐区域的卫生等等。二是加强内部管理,加强市场和营销的调研,摸清市场走向,开辟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发行文化旅游消费券、举办文化旅游消费惠民节等方式,促进文化旅游市场的复苏。我省要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形象,营销好“山东人游山东”活动,做好大运河、黄河流域等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做好“六好”優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重点推广。疫情后消费需求终将释放,旅游市场终会复苏,要做好国庆节等节假日旅游启动及应急预案。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旅游业复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应对疫情,复苏发展旅游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在政策设计上,对不裁员、少裁员的旅游企业要进行奖励。旅游业是当前“稳就业”的主战场,稳岗、稳就业显得格外重要。并且要借此机会广纳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二是充分利用市场空档期,加强员工技能和业务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培训范围要到位,对经营管理者,以及导游、讲解员等进行免费培训。设置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比如,旅游政策法规和标准,应对疫情的成功案例,语言及服务礼仪的培训,旅游业有序复工复产指南,疫情后旅游业的振兴之策,等等。创新培训方式,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云课堂”、视频直播、视频录播、实时互动等形式开展线上培训、业务交流。三是建立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鼓励各类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山东省对从业人员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培训,奖励本年度通过中、高级导游晋级考试的在职导游,这对于鼓励从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稳定员工队伍大有裨益。